县中的孩子

县中的孩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小英,博士,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教育质性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领域为教育政策和质性研究方法,当下专注于研究教育改革的合法性塑造、新中国高等教育场域的形成和质性研究中的图像方法。

出版者:
作者:林小英
出品人:雅理
页数:452
译者:
出版时间:2023-7
价格:88.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208182714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承接 住宅 自建房 室内改造 装修设计 免费咨询 QQ:624617358 一级注册建筑师 亲自为您回答、经验丰富,价格亲民。无论项目大小,都全力服务。期待合作,欢迎咨询!QQ:624617358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中国50%以上的学生在全国2000多个县接受教育,县中应该采用精英教育,还是普惠式教育的模式?

解决县域教育难题,应加大对口扶贫还是强化自我造血功能?

县中的孩子是只争朝夕、拼命学习模式的牺牲品吗?

县中能走出优质生源与师资流失的困局重新振兴吗?

教育不该是适者生存的模 式,经济越落后的地方教育越应该给人以希望。

——————————

本书描述了中国东、中、西部不同县域内乏力或奋进的学校、种瓜或得豆的课堂、踏实或游移的教师、在幻想或现实中长大的学生、对孩子教育过度操心或无能为力的家长、在正事和杂事中疲于奔命的校长、紧密交织的政校关系、国家教化权力和市场选择驱动之间的城乡关系……作者用纪录片式的分镜头细 致呈现了县域教育的生态,深度剖析了中国“以县为主”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所面临困境的根源及其后果,详解县域教育何以在今天这个时代成为一个问题式的存在。

——————————

【评论】

《县中的孩子》将对教育选拔制度的透视及时地回落到人的身上,使我们看到统一高考制度和潜藏之下城乡分治、乡村分级的学校制度,正在联合形成一种精巧的制度,客观上造成了社会差距的代际传递。林小英博士强调了教育评价机制改革,探求县域教育改革的解决之道,使得县域学校从整体教育改革中的“他者”转移到应有的主体地位,从而回答了“县中的孩子”同样也是“我们的孩子”的终极问题。——杨东平 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21世纪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

林小英致力于探索“县域教育”,这是关乎中国半数以上孩子的成长却未被足够重视的问题。她以细致缜密的考察与敏锐深入的思考,揭示了县中的教育生态及其复杂脉络。这是一部严谨、冷静又饱含深情的人类学研究杰作。——刘擎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阅读林小英老师关于县域教育的论说,感到震撼,也十分感动。她以普通读者也能读懂的文字,描绘了县域教育的复杂生态,分析了县域教育的诸多议题,为理解县域教育提供了新颖独特的认识视角。——贺雪峰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教授,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县域聚集着中国一多半的未来国民,学校塑造着未来中国的性情与品格。林小英在对当下县域教育具体的解析中,关切深远:“县中的孩子”积蓄着越来越多的能量和愿望,这些愿望与能量该在哪里找到释放和实现的途径?——如果他们成功,将是伟大的建设;如果他们失败,将是巨大的破坏。“助少壮求位育,促民族达成年。”潘光旦先生1932年写下的这句话,今天既迫切,又别有意涵。——刘云杉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代序】县域教育何以成为一个话题? 一、 不被期待的 2012年, 我到富士康在深圳的观澜和龙华两个厂区调研。这两个厂区工人数量达到十几万, 平均年龄是23岁, 90%的工人学历只有高中或者中专, 大部分来自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换句话说, 这些工人基本上都是县中的孩子。 ...  

评分

2019年到2022年,林小英带着学生辗转在东部、中部、西部不同县域的学校做调研,试图厘清一个困扰她多年的问题:为什么在社会高速发展、信息越来越通畅、机会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县里的学生反而感觉越来越跟不上趟? 她的发现掀开了县域教育残酷现实的一角:现代教育系统一层一层...  

评分

2019年到2022年,林小英带着学生辗转在东部、中部、西部不同县域的学校做调研,试图厘清一个困扰她多年的问题:为什么在社会高速发展、信息越来越通畅、机会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县里的学生反而感觉越来越跟不上趟? 她的发现掀开了县域教育残酷现实的一角:现代教育系统一层一层...  

评分

【代序】县域教育何以成为一个话题? 一、 不被期待的 2012年, 我到富士康在深圳的观澜和龙华两个厂区调研。这两个厂区工人数量达到十几万, 平均年龄是23岁, 90%的工人学历只有高中或者中专, 大部分来自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换句话说, 这些工人基本上都是县中的孩子。 ...  

评分

其实这本书是让我有点失望的,副标题“中国县域的生态”可能更符合这本书的主题。你能在书里找到教育局,找到老师,找到家长,找到校长,你可以看见一个殚精竭虑的jy局局长,兢兢业业的校长做着学生和扶贫工作,一位语文老师的画像,家长的抉择思考和无助。但是你很难看到县中...  

用户评价

评分

好大的话题,好散的内容

评分

对县域教育生态进行了全景式描述。从县域教育的困局入手,先切入微观课堂,又分别呈现学生、家长、校长等不同主体的特征,接着从政校关系、城乡关系的视角进行再审视,最后从改革评价体系的角度给出建议。作者强调评价标准不能仅基于强势主体来建立,而应恢复县域教育自身的主体性,并形成针对不同主体的分层分类的评价体系。本书让我最动容的一点,在于作者对县域教育实践者的实践性智慧的尊重与重视,她认为其中已蕴藏了县域教育改进的建议和行动方案。当现实中的县域教育被更多视作为“问题”,成为城市名校经验或专家理论的实践“对象”,那些在复杂生态中奋力而活的人们便被忽视了。让读者看见他们,意识到那些生存姿态中可能蕴藏的变革价值,是这本书的一大意义。但就写作而言,材料组织稍显杂乱,章节文本存在重复,描述优于分析,批判有所回避。

评分

让我们大声说出来:这就是阶级差距。

评分

题目的“孩子”其实只占据了5分之一的篇幅,这本书实际上试图面面俱到的展现县域教育的各方面,但是尽管作者在后记里有所反思,行文时还是过于依仗受访者讲述的内容,变得太有“同情心”,好想这个体制里面所有人都是无奈的,最后的解决方案甚至又回到了大而化之的评价体系和政策宣传。不过就像棺师所说那样,尽管对于像我这样曾经在这个体系里挣扎的人,很难做到以温情的态度去理解一些老师,校长,教育局的人,还是希望这种研究越来越多,至少有助于让我们明白我们个体的经验是多么局促。

评分

对县域教育生态进行了全景式描述。从县域教育的困局入手,先切入微观课堂,又分别呈现学生、家长、校长等不同主体的特征,接着从政校关系、城乡关系的视角进行再审视,最后从改革评价体系的角度给出建议。作者强调评价标准不能仅基于强势主体来建立,而应恢复县域教育自身的主体性,并形成针对不同主体的分层分类的评价体系。本书让我最动容的一点,在于作者对县域教育实践者的实践性智慧的尊重与重视,她认为其中已蕴藏了县域教育改进的建议和行动方案。当现实中的县域教育被更多视作为“问题”,成为城市名校经验或专家理论的实践“对象”,那些在复杂生态中奋力而活的人们便被忽视了。让读者看见他们,意识到那些生存姿态中可能蕴藏的变革价值,是这本书的一大意义。但就写作而言,材料组织稍显杂乱,章节文本存在重复,描述优于分析,批判有所回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