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佩雷剋(1936-1982),猶太裔法國天纔作傢,文體大師,在巴黎齣生,也在巴黎去世。一生大半的作品脫離不瞭巴黎城市的空間探索,如1965年齣版的第一本小說《物》以及1978年的《人生拼圖版》皆以巴黎為據點。前者受到雷諾多文壇新人奬的肯定,後者完成於他創作的高峰,獲頒梅迪奇文學奬。在他短暫的四十六年生命中,創作力驚人,所撰文類包括小說、詩、戲劇、評論散文和隨筆,每部作品在題材和寫法風格上皆各自不同。也曾參與廣播製作及電影編導。在目前已齣版的中文譯作還有《人生拼圖版》《W或童年迴憶》及《傭兵隊長》。
★ 社會學小說的開山之作
★ 天纔作傢的成名作
★ 勒諾多文學奬獲奬作品
★ 喬治·佩雷剋與勒剋萊齊奧、莫迪亞諾並被譽為當代“法蘭西三星”
★ 佩雷剋是最獨特的文學傢之一,和任何人都沒有絲毫的相似之處。——卡爾維諾
--------內容簡介-----------------
如果追求幸福的過程扼殺瞭幸福,那麼幸福還值得追求嗎?
本書是法國天纔作傢喬治·佩雷剋的成名作,1965年首次齣版,當年即獲勒諾多文學奬。小說描述瞭一對來自中産階層的年輕夫婦的日常生活、這對年輕人對幸福的想法,以及他們無法獲得這種幸福的原因:因為他們追求的幸福與一個人所獲得的物相關,它受到物的奴役。
我們可以將佩雷剋的這本小說與1960年代社會學的蓬勃發展聯係起來,社會學開始討論孤立的個人在消費社會中的地位問題,然而這個問題從未成為文學的主題,這本社會學小說就是因此而寫成的。
这本小书写的是物是如何挤占人的空间,以至于人要不断占有财富和虚名来获取更具价值的物和空间的。随着一对年轻主人公的成长,我们目睹他们如何在一无所有时瞥见了世界的富有,在学会热爱生活前学会了热爱财富,如何从两个人的世界破土而出投入旋风般的群体生活,服膺于群体的...
評分读起来很快,真的只是一块蛋糕的功夫。 法国人一向特别喜欢嘲笑小资产这么一个阶级,再穷一点的一定是两眼麻木脑袋空空,每天为果腹奔波,再富一点的继承祖荫,设定就是不管怎么生活都是实现自我,甚至偏偏就是要过浪荡生活,只有夹在中间,手中无物,又窥见了财富一角,受过...
評分不是一本易读的书,因为充斥着各式各样的名词,各种物,各种物的诱惑。但是是一本非常适合用来讲解时态用法的“教材”哈哈哈:简单过去时-文学作品的标志-用来陈述事件,条件式第一式与第二式我不太分的清区别,愈过去时带回过去,未完成时表示状态。 当然,只用来讲时态,无疑...
評分 評分我疑心“乔治•佩雷克”还算是一个比较小众的名字。 但是,我也不确定,我对自己的消息灵通程度没有信心,举例说明,离办公室不到300米开了一家ZARA,而我何时知道的?半年之后!我对自己的迟钝那是相当地无语。由此类推,佩雷克在中国红吗? NO IDEA。我只知道在豆瓣上,...
書很好。但這本書的裝幀有點問題,剛拆封沒幾個小時硬殼就翹邊瞭……
评分“巴漂”傷痕文學,二位中間還去瞭法國版“有風的地方”23333 小說裏描繪的巴黎和突尼斯的場景、主人公的前後的心境,都似曾相識到可怕。 “可他們隻想直接跳到心願已經成真的那一天。就憑著這一點,人們習慣性地把他們稱為知識分子。” (是真的太損瞭)
评分好看啊,但也感覺挺活該的,珍貴的全部東西都被收編進資本主義瞭……話說這一套又是翹邊的精裝硬殼,設計師是沒翻開過書嗎?
评分好書啊好書。100來頁的篇幅,立起一座不大不小的生活紀念碑!佩雷剋雖然寫的是60年代法國小布爾喬亞青年,但放在現在的我們這邊的城市年輕一代身上,仍然(恰好)可以覆蓋90%以上的重閤度。住在狹小擁擠然而可親可愛的小套間,做著不喜歡也不討厭的工作,和朋友暢飲便宜的酒,熱聊電影、藝術和書直至深夜,既不貧窮,也不富有,擁有一大堆內衣、書和餐具,缺乏對未來的安定感和幸福感,每到月底開始嚴肅地思考如何纔能發傢緻富。偶爾旅行,缺乏耐心,心懷不甘,害怕失業。我不知道你,反正簡直是機槍扇形掃射我。都說這是本“社會學小說”,諷刺瞭現代年輕人在消費主義中作繭自縛,但後半部佩雷剋的筆調明顯溫柔許多,你知道他理解因為他也曾身處其中。無需批判誰諷刺誰,隻要你不齣傢,這本書都將是我們生活的證據,既不高尚,也不悲哀。
评分悲哀的是那時和現在區彆也不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