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見俊哉
1957年齣生於東京都。著名社會學傢,東京大學教授、副校長。研究領域為都市論、文化社會學。代錶性著作有:《博覽會的政治學》(中公新書)、《媒體時代的文化社會學》(新曜社)、《媒體文化論》(有斐閣)、《世博會幻想一一戰後政治的束縛》(築摩新書)、《親美與反美——戰後日本在政治上的無意識》(岩波新書)、《何謂大學》(岩波新書)等。
譯者
王京
曆史民俗資料學博士,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日語係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嚮為民俗學、日本文化等。譯作有柳田國男《食物與心髒》、《都市與農村》、《鄉土生活研究法與民間傳承論》(閤譯)、福田亞細男《日本民俗學方法序說》等。
史歌
文學博士,碩士生導師,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日語係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嚮為日本思想史、日本文化等。譯作有柳田國男《海上之路》《關於婚姻》等。
2015年,日本國內傳齣文部科學省要“廢除大學文科學部”的消息,一石激起韆層浪,引發瞭從學界到産業界的震蕩。盡管最終證明隻是虛驚一場,但這一波巨大恐慌也讓不少有識之士重新審視瞭日本社會長期以來重理輕文的問題,其中影響力最大的莫過於前東京大學副校長、著名社會學傢吉見俊哉的這部著作。
理科能創造經濟價值因而“有用”,而文科隻是“教養”的點綴,真是如此嗎?
人為什麼要學習?大學隻是用來培養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的地方嗎?
18歲的高中畢業生、35歲的職場人、60歲的退休者分彆能在大學中獲得什麼?
在日新月異的未來社會中,什麼樣的人纔不會落伍?
……
本書將圍繞上述問題逐一迴答,徹底顛覆“文科無用”的社會“常識”。
嘲笑文科是“无用之学”几乎快成为一种社会文化思潮了。“学文科,自作孽”在社交媒体上一度受到追捧,嘲讽一个人“不愧是文科生”也变为鄙视或反驳某种观点的利器。 科学和技术创造了看得见的器物奇迹,呈现的是有用的价值,而文化、语言、哲学、社会和历史等学科则被认为只会...
評分这本书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可以是:由一条“假新闻”引起的讨论和反思。 时间回溯到2015年,日本文科省(一个管理教育,文化,科技等方面的行政机构)向各大学发布了一份通知,其中有这样一句话: “特别是师范类,人文社科类学部及研究生院,应充分考虑18岁人口减少以及人才需求...
評分这本书的书名让人一目了然的看到,论题应该是如何保护日本文科教育更好的延续下去。它以2015年日本媒体助推起来的“废除大学文科学部”的新闻为引,引出了日本大学教育是否应该重理轻文这一问题。作为东大副校长的作者吉见俊哉从学者及学术研究的角度对这一论题做了比较详尽的...
評分所谓“废除文科学部”的消息背后,正是“文科无用论”这一社会意识的体现,即在国家极力追求经济发展的时代,“理科”似乎更能创造出“看得见”“见效快”的“价值”。相较而言,“文科”所谈的哲学、法律、文学等人文思想之事物,在转化为经济效益的过程中,难免“略逊一筹”...
日本的學曆也通貨膨脹瞭。
评分“2015年,日本國內傳齣文部科學省要“廢除大學文科學部”的消息,一石激起韆層浪,引發瞭從學界到産業界的震蕩。盡管最終證明隻是虛驚一場,但這一波巨大恐慌也讓不少有識之士重新審視瞭日本社會長期以來重理輕文的問題,其中影響力最大的莫過於前東京大學副校長、著名社會學傢吉見俊哉的這部著作。”
评分日本的學曆也通貨膨脹瞭。
评分文科所探討的是“何為價值”,在“神”是價值的絕對來源這一信仰崩塌後,人類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是什麼就成瞭根本性問題。而因為人會在曆史中不斷變化,文科就是在長時間內捕捉和定義價值尺度轉嚮的學科,它的“有用”和聚焦短時間的、以解決問題為導嚮的“理科”是不同的。當代的大學因此既需要有理科也需要有文科,在全球化時代,大學的根本目標是服務於人類普世性——本書作者這樣的覺悟說實話我們是沒有的。
评分為文科平反的一本書 長遠來看文科要比理科更“有用” 作者提齣瞭很多改善大學教育結構的建議 但我總覺得像在紙上談兵 想法是好的 但實踐完全沒辦法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