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海因茨·史臘斐(Heinz Schlaffer),1939年生,斯圖加特大學德文係榮休教授,當代德國著名文學評論傢,發錶專著《神靈之語——詩歌的目的和方法》(2012),《解縛瞭的文字:尼采的風格及影響》(2007),《文學與知識:美學的形成和語文學認識的産生》(2002),《19世紀的譬喻:<浮士德>第二部》(1989),《審美曆史主義研究》(1975)等。因其富有個性和文采的學術寫作和文學評論,榮獲柏林國傢藝術院頒發的亨利希·曼文學奬(2008)以及德意誌語言文學院頒發的文學評論最高奬默爾剋奬(2012)。
譯者
鬍蔚,1978年生,浙江慈溪人,先後就讀於北京大學與德國慕尼黑大學,現為北京大學德語係副教授。研究領域為德語近現代文學,曾獲王選青年學者奬和馮至德語文學研究奬一等奬等。
※ 德意誌文學的深度闡釋,榮獲德國文學評論最高奬默爾剋奬。
※ 中文版首版豆瓣評分9.4,長期雄踞豆瓣外國文學史圖書排行榜第六名
※ 二戰後正視“德意誌性”的重磅批評之作,日耳曼學學者觸及靈魂的自我審查
德國文學的偉大作品姍姍來遲:在意大利、法國或西班牙文學的經典時代之後,纔有瞭我們現在算作世界文學的德國作品。這部小巧而富有啓發性的文學史追溯瞭這種延遲的發生。凡是文學史,都以呈述文學史貌為撰寫準繩,而《德意誌文學簡史》的研究卻難得采取瞭一種嚴肅的辯爭方法,認為那些做日耳曼學的人,首先應當捫心自問:是否在文學研究中躲避瞭那個廣受詬病卻從未辨明的德意誌性?是否在那些不願看見的東西(比如遺忘和錯誤的判斷)麵前下意識閉上瞭眼睛?史臘斐在《德意誌文學簡史》中尋求建立一種全新的因果關係。
————————
“德語文學史上有過兩次世界級高峰的齣現,本書將它們放在特殊的曆史前提下來考察:18世紀晚期,德意誌文學第一次異軍突起,成為歐洲文壇領袖,這次崛起與萊辛、赫爾德、歌德和席勒的名字聯在一起;德意誌文學第二次 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是在20世紀初,直到今天,世界各國的讀者依然在閱讀那個時期的作傢:裏爾剋、卡夫卡、施尼茨勒、斯蒂芬·茨威格和托馬斯·曼。”
作傢,尤其是錶現主義作傢,既驚懼於曆史中的預兆,又為其所吸引,而曆史的真實最終超越瞭文學想象中的災難。
語言的自由是文學生存的基礎,文學想象力不能受政治和道德的約束。如果作傢必須先對每個詞進行審查,判斷它們是否屬於違禁語之列,它們是否在為德意誌犯下的罪行辯護,他就失去瞭自由想象的勇氣。
好的作品,看几页就能知道是好的。我读这本书时,常常似懂非懂之时,就已被作者的妙语连珠所折服——这当然有可能是因为我同作者一样,都是“启蒙的原教旨主义者”。然而回过头来看,本书的一些观点依然使我收获颇大,应当说,作者的持论是犀利而稳健的。 作者很强调“经典的树...
評分之所以如此精悍,是因为“本书仅关注留存于后世文学记忆中的文学时期”(第12页)。这可以分两方面来说:第一,只关注在今日仍有文学地位的部分,因而快步掠过了中世纪文学等。换言之,本书自觉持有“以今度古”的立场,如今写文学史,少有这样坦白者。但实际上,亦不失为一种...
評分好的作品,看几页就能知道是好的。我读这本书时,常常似懂非懂之时,就已被作者的妙语连珠所折服——这当然有可能是因为我同作者一样,都是“启蒙的原教旨主义者”。然而回过头来看,本书的一些观点依然使我收获颇大,应当说,作者的持论是犀利而稳健的。 作者很强调“经典的树...
評分写给中国读者的序言 早在1959年,几位中国日耳曼学者便在冯至先生的带领下,集体编写了一部《德国文学简史》。我无意用这本小书与中国同行一较高下,也不打算对起源于10世纪,发展到今天的德国文学以时间为序,给出一个简明扼要的概述。抱有这种阅读期待的读者,必定会失望,...
精妙絕倫
评分這本書讀後印象極深,主要是被它那簡潔雄辯的文風所打動。鬍蔚老師的翻譯極好
评分終於
评分終於
评分“語言的自由是文學生存的基礎,文學想象力不能受政治和道德約束……好學的乖學生也許會成為更好的人,但不會成為好作傢。” 些許霸道要把書中認知納入腦袋,無奈腦袋太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