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铭,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现任同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欧阳修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苏轼研究会理事、上海市古典文学学会理事。已出版《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苏轼传》《达者在纷争中的坚持:欧阳修传》《张耒年谱及作品编年》《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导读》《大学语文》《唐代诗歌选》《宋代诗词选》等。
复旦首席教授王水照推荐,《苏轼传》《欧阳修传》作者耗时七年力作,宋代文坛、政坛“巨人三传”收官作品,纪念王安石诞辰一千年。
本书试图抛开固有的观念、习见的标签,从王安石的全部作品入手,考察同时代人与他的交游,展现出颇具特色的熙宁变法改制图景,凸显出一个抖落掉污染、误解和扭曲的政治改革家形象,使王安石以其本来的风度和丰采,再现于读者。
1.熙宁元年(1068)春,王安石准备启程进京,当天晚上拜访金山寺的宝觉禅师,彻夜长谈。第二天横渡长江,作诗向禅师表明心迹: 明月何时照我还? 激流勇进之时,心底早有归意。 2.熙宁六年,王安石的弟子郑侠眼见变法而引起的生民流离失所,悲愤交加作《流民图》,辗转送呈神宗...
评分我是读了<苏轼十讲>,才对这本书比较感兴趣,主要是想对那段时期的历史事件有一个更清晰的了解。 但是看完,给我印象最深的,王叔叔和赵公子,更像一个创业团队,一个有办法,一个有动机,一拍即合,就开始干了起来。 对于王大叔为什么急于推动变法,而没有像欧阳修那样...
评分1086年三月末,王安石病重,伏枕写下此生最后一首诗《新花》: 老年少忻豫,况复病在床。 汲水置新花,取忍此流芳。 流芳柢须臾,我亦岂久长。 新花与故吾,已矣两可忘。 荆公的绝命诗,超旷有哀声。此前两年,荆公将半山园舍宅为寺,合家在江宁城中租房而居。“准备好来世,简...
评分“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的这首《梅花》小学就学过,彼时只知这首诗用词简单、寓意明了、易于背诵,不知王安石是在何种情况下创作的这首诗,这首诗又传递了作者怎样一种心情与思绪。而今再读起这首诗,细心查证王安石创作这首诗的时间,才...
评分王安石是名高一时,学贯千载的大学者;是立于浊(zhuo)流,人品贵重的拗(niu)相公,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变法家,是中华文化历史上绕不开的一个人物,比如,你读苏轼,肯定绕不开王安石,因为他跟苏轼是冤家对头。再比如,你读欧阳修,也绕不开王安石,因为欧阳修是知遇王安石...
目前只看了第一本,诗词解读太多 不知是否因作者是文学作者而非历史作者,导致第一本中诗词解读太多 且王安石的历程并不连贯。 而且在书中太多的文学性 少了一点历史批判性
评分崔铭教授以理性思辨和详尽考证,描写了王安石伟岸瑰丽又黯然离去的一生。作为一名政治家,王安石在孔孟之典中苦心孤诣研究治国之策;作为一名改革家,他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尝试着改变国家日渐倾颓的被动局面;作为一名文学家,他在群山万水中吟诗作词直抒胸臆,袒露时过境迁的心境变幻。 但是,文学家的浪漫拯救不了残酷的现实,思想家的清醒抵不过顽固势力的反攻,这位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老人,终究没有实现“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的理想抱负,在司马光拜相、反变法派全面掌权之后于江宁秦淮小宅病逝。
评分每章下面的小节读得出戏
评分感觉评分虚高了,可以对照《王安石年谱长编》。
评分每章下面的小节读得出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