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兆光,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与历史系特聘资深教授。1950 年出生于上海,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1992 年起,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2006 年至 2013 年担任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曾任日本京都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台湾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等校客座教授。2009 年获选第一届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普林斯顿全球学人”。著有《中国思想史》两卷本、《宅兹中国 :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等。
本书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旨在为传统祛魅,对新世纪以来,国人趋之若鹜的国学热做历史角度的分析。语言轻松幽默,言说的背后又带有对当代文化的关切。是可读性与内容扎实兼备的六篇历史小品文。第二和三部分,是葛兆光多年来,治学研究的当行本色。从周边看中国,何以中国,这些当下读书界耳熟能详的命题,正是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人如何与世界相处的一种自我定位。这里面的八篇文章,正是在这个支点上展开,有对中国典籍,特别是地图的新认识,也有多包括朝鲜、泰国(暹罗)、缅甸的新知。读来引人入胜。第四部分,名之曰游学,是作者连续三年在美国普林斯顿交流的侧写,它展现的是历史学人更为感性的一面,历史学家看历史学家,是抛去故纸堆后的英雄相见欢。第五部分,可谓之曰治学,与第一部分也有一定的呼应。在多年的教学中,葛兆光对人文学科、学术史、思想史都有自己的新的体验,这些体验大都是创建,也是痛定思动的反思,对后来人是一种启迪。最后,一部分写作附录,其实也可叫前史,从葛兆光的来路身世,谈到他的求学,以及研究。像是他个人的一个自画像和小传。
原本以为《到后台看历史卸妆》是一部历史书籍,看过内容才发现,这原来是一部随笔集。本书的诞生过程颇为有趣,本书作者葛兆光教授在香港遇见北岛和甘琦,他们邀请作者给《今天》编一个“专辑”,然后汇集成册,收入“视野丛书”。 这就能理解为何本书的内容是随笔了,随笔也有...
评分 评分也许,是因为我前几个月看了两本关于历史的书吧,一本是顾城《南明史》一本是陈歆耕的《蔡京沉浮》,这两个作者都是比较求实求本的作者,很有收获,也很过瘾。 于是,看史书类书籍就有些停不下来。又看了《晚唐五代诗史》《香草美人 许结讲辞赋》《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
评分 评分不学历史的人必定重蹈历史覆辙,学历史的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不学历史的人重蹈历史覆辙。 但是,明知“说了也白说”,却也要坚持“不说白不说”。 于是,就有了葛兆光的这本《到后台看历史卸妆》。 《淮南子》中说,“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历史学家所要做的,就是寻找真相。...
诚如前言所述,本文实为随笔杂文,算不得正经学术文章。辑一辑二批假传统国学、讽天朝上国论调,因成文较早,如今来看已是老生常谈。辑三讲民族关系,干货颇丰。辑四是作者访普林斯顿大学纪行,讲普镇风光、讲座概况、与某友人吃饭等,略过也罢。辑五可视作辑一学术化的延伸拓展版本,即如何定义「中国」与「国学」的范围。附录一二作者家族及个人简史,附录三的访谈录可以编在辑五之内。
评分不学历史的人必定重蹈历史覆辙,学历史的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不学历史的人重蹈历史覆辙。但是,明知“说了也白说”,却也要坚持“不说白不说”。历史学家所要做的,就是寻找真相。为此,他们往往把历史推开一段距离,这样才能看得清楚,并学会从书页背后和字里行间看到一些被遮蔽的历史,要像鲁迅在《狂人日记》里说的,“从字缝里看出字来”。
评分学问,见识,文笔,高山仰止。校对有些瑕疵。
评分就不给评分了,有些内容在葛氏其他书里读过,最大的收获是讲了葛老师的美国生活日常,还去现场看nba,有意思。不要当学术书籍看,当学人随笔看看就好。
评分蔡涵墨《历史的严妆》,葛大神这是历史的卸妆,似乎也没咋卸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