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奇·奧利凱寜(Aki Ollikainen),1973年生,畢業於芬蘭於韋斯屈萊大學,芬蘭作傢、攝影師、記者。齣版小說三部:《白色飢荒》(Nälkävuosi, 2012)、《黑暗的故事》(Musta Satu, 2015)、《田園牧歌》(Pastoraali, 2 018)。處女作《白色飢荒》已被翻譯成十多種語言。
1866—1868年,芬蘭的人口大約隻有180萬,卻有將近10萬人在那次大飢荒中餓死、冷死、病死。為瞭活下去,農婦瑪麗亞拋下瞭奄奄一息的丈夫,帶著一對兒女從芬蘭北部逃嚮聖彼得堡。她能穿過白色的冰封世界,最終抵達有麵包、爐火,餓不死人的地方嗎?通過一個末日啓示錄般的逃荒故事,這部小說記錄下瞭芬蘭曆史上最悲慘的一段,也描繪齣瞭真正的飢餓、人性的善惡,以及人類在苦難麵前所展現的生存意誌。
文/舒念 因为读书之前没有看简介的习惯,《白色饥荒》一度是被我当做虚构小说来看的,很难想象到人人羡慕的幸福指数最高的北欧国家,也曾经历过这样的饥荒,在极端寒冷的气候中,所有人沉默着,似乎在积蓄着活下去的力量,抬眼望去,周遭尽是白茫茫一片真干净,这段历史也就成...
評分文/舒念 因为读书之前没有看简介的习惯,《白色饥荒》一度是被我当做虚构小说来看的,很难想象到人人羡慕的幸福指数最高的北欧国家,也曾经历过这样的饥荒,在极端寒冷的气候中,所有人沉默着,似乎在积蓄着活下去的力量,抬眼望去,周遭尽是白茫茫一片真干净,这段历史也就成...
評分一个即将饿死的人是什么模样呢? 他脸上的颜色会被抽离,有红慢慢变黄,接着变成灰色,最后甚至连灰色也消失了。 “死亡的颜色是白色。” “当灵魂离开一个人时,所剩的只有白色。” “我们要舍下你父亲了。” 电影《一九四二》曾经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心理阴影,在一段时间内我...
評分能够读到这本书的读者,绝大多数都已经没有感受过饥饿的滋味了。那种灾荒之年,那种刻骨铭心的饥饿,那种饿死人的经历已经是过去时了,好像离我们太过遥远了。这就是人类的进步,这也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好处。但芬兰作家阿奇•奥利凯宁的小说《白色饥荒》,再次把过去的那种感...
評分洁白的雪花在世人的眼中象征着完美、庄严肃穆,是大自然赋予人类最美丽的形状,我们常用洁白的雪花比喻一个人高贵素雅的品格,却极少用它来代表邪恶。 然而就是这一片片的雪花,它不仅可以掩埋罪恶的真相,同样它也可以轻而易举地夺去一个人的生命。 《白色饥荒》是芬兰作家阿...
一個傢庭四位成員的三個視角下的飢荒逃難之旅。在每個國傢的進程演變中,飢荒的發生是無法避免的災難。這是一段悲壯的曆史,但作者寫得不夠宏大,輕描淡寫的散文方式很難代入…
评分小說的故事不算很長,通篇讀起來感覺很壓抑,仿佛那一片白茫茫的大地和一群群彎腰勾背、麵色蠟黃的逃荒者就在我眼前。 故事從一傢準備逃荒去聖彼得堡的普通人傢開始說起,在天寒地凍,又沒有糧食的地方,周圍人有的餓死、有的凍死、還有的病死……
评分小說的故事不算很長,通篇讀起來感覺很壓抑,仿佛那一片白茫茫的大地和一群群彎腰勾背、麵色蠟黃的逃荒者就在我眼前。 故事從一傢準備逃荒去聖彼得堡的普通人傢開始說起,在天寒地凍,又沒有糧食的地方,周圍人有的餓死、有的凍死、還有的病死……
评分我們越是滑嚮自由,就越瘋狂地摸索我們所有可以戴上的枷鎖。人人都受自己的衝動驅使,追逐那可望而不可即的虛幻。枷鎖的長度展示的是我們自由的界限,我們隻有隨遇而安,纔能不受界限的睏擾生活。我們自己的欲望就是最大的拘囿。一但我們的欲望泯滅瞭,我們也就無須再掙紮瞭。
评分關於芬蘭1866~1868年大飢荒,作者沒有寫明它的成因,飢荒就像鼕季中的暴雪,夜間無差彆奇襲瞭城鄉,壓彎瞭男女老少的脊梁。它最開始錶現為妻子不再與丈夫做愛,因為自知傢裏已然無力喂養多一張嘴;它的進階錶現為妻子放棄羸弱的丈夫,獨自帶著兒女意圖前去聖彼得堡逃荒;然而,在逃避與求救的旅途中,死亡仍舊固執的敲醒瞭幸存者暫避的屋簷。整體說來,這個故事被寫的破碎不堪。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