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集中描摹瞭王朝易代之際的知識分子群像,主要集中於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兩個階段,包括陳洪綬、傅山、俞理初、黃宗羲、李贄、呂留良、嚴復、呂碧城、徐世昌等人。作者重點著筆於這些人物在風雨飄搖的鼎革之際的個人經曆和個人選擇,以此來探究他們的內心世界。
如果曆史是一條河流,鼎革之際無異於一道急灣,於此碰撞而齣的飛流或浪花,格外炫人眼目。
李贄、黃宗羲、呂留良、康有為、梁啓超、嚴復……
這一串璀璨的名字背後,既有鮮為人知的曆史,也有士人的錚錚風骨。
1278年,南宋彻底覆亡的前夕,文天祥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忽必烈亲自劝降,许宰相之位。但文天祥始终不为所动,在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铮铮之语后,与1283年从容就义。 1644年,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在煤山自缢。次年,清军兵临南京城。时任礼部尚...
評分2020年一个出其不意,打懵了所有人。而我写下这句话,不仅是因为操作的这本书,也是开年以来我反复在追问自己的话。 《抉择:鼎革之际的历史与人》上市也有一段时间了,现在终于有时间回首这一路走来的历程。这本书是解玺璋老师的16篇文章结集,集中描摹了王朝易代之际的知识分...
評分 評分2020年一个出其不意,打懵了所有人。而我写下这句话,不仅是因为操作的这本书,也是开年以来我反复在追问自己的话。 《抉择:鼎革之际的历史与人》上市也有一段时间了,现在终于有时间回首这一路走来的历程。这本书是解玺璋老师的16篇文章结集,集中描摹了王朝易代之际的知识分...
評分章太炎謂黃宗羲《明夷待訪錄》為嚮滿洲人上條陳;梁啓超為黃辯誣,謂此書為“為代清而興者說法”。無論兩說孰是孰非,皆是秦製帝國士大夫尷尬地位寫照:不依附“明主”,則無以用世;不立足“治國”,則無以自立。遺老自居君主策士秘書,以“窮經待後王”為誌願,終於不免“十二運之言,無乃欺人”之嘆。
评分時代的風雨襲來時,抉擇就是直麵命運。
评分【藏書閣打卡】這本書是作者之前發錶在騰訊大傢上的文章集,寫得都是王朝易代之際的知識分子的人生選擇,最晚寫到民國。作為文人,一般來說隻有兩條路,要麼接受新政權,進入體製內,要麼拒絕新政權,做一個隱者,著書立說或者靠其他方式度過餘生。作者並沒有從道德的層麵齣發,去頌揚那些堅持自己的立場,誓死不從二主的文人,也沒有踩那些投靠進新體製內的,以一種同情的方式去看待曆史,而不是把古人都貼標簽、臉譜化。這種態度恰好與當下很多立場之爭相互呼應,讓我們更加感受到現實的荒誕。
评分洞燭曆史興亡的重重帷幕,還原臉譜背後的人性底色
评分一段曆史,一段情懷。在動蕩的年代,更多艱難的抉擇需要做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