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沉默影响世界!
☆ 恢复《积极的结论》《论战与道德》《个人尊严》《域外杂谈·农场》初始文本。
☆ 李银河郑重授权并审定:依据王小波手稿、生前定稿逐一勘校,修订多年讹误。
☆ 全新编排,首度以读者视角排定最佳阅读顺序。
☆ 国民级偶像王小波——李银河、麦家、王朔、双雪涛、张家玮、史航、蒋方舟、李诞、张若昀、张译、撒贝宁……实锤表白!
☆ 40篇耿直犀利的烧脑杂文,8~10分钟可以读完一篇,终生赋能的思维乐趣。爱智慧、爱自由、反对愚蠢——“上头之选”!
☆ 知名设计师操刀书籍装帧,艺术流精装双封,精美典藏。
=======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沉默的大多数》《我的精神家园》三本杂文集,是走近王小波的三级台阶,《沉默的大多数》是“上头之选”——爱智慧、爱自由、反对愚蠢!收录40篇见地不俗、论述精彩、思想深刻的文章,呈现其对社会、历史、文化的叩问,亦能解答当下的困惑,代表了王小波背后的精神内核。在调侃中见智识真知,在幽默中见人格魅力。李银河亲自审定,首度以读者视角排定最佳阅读顺序,全年龄段第一批试读者一致好评!欢迎来到王小波宇宙!
王小波(1952-1997),中国当代作家。
1952年出生于北京,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1984年赴美国匹兹堡大学东亚研究中心求学,回国后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任教,1992年成为自由撰稿人。小说《黄金时代》《未来世界》两度摘得“《联合报》中篇小说大奖”,电影剧本《东宫·西宫》获“马德普拉塔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1997年4月11日病逝。
代表作有杂文集《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沉默的大多数》,小说《黄金时代》《白银时代》《红拂夜奔》等。
预言家,这是一个有点天真的词语。历史上最有名的当属——隆中对,孔明先生纵谈形势,三分天下。这些没有主动预谋的预言,小波说过一些,果然说中了,倒是值得披上一件“预言家”的外衣。 稍加注意,会发现小波发表在上世纪九十年中期的部分杂文,有好些篇幅指点社会江山,针砭...
评分十年,是一个小小的轮回,足够我们忘记许多人或者事,真挚的爱情都难以保持如此之恒久,但王小波凭着四卷文集,战败了时间。 1997——2007,在王小波离去的十年间,生活有何改变?无非是天增岁月人增寿,大家都老了十年。比较明显的变化是,上网费从一小时8元,降到了一个月80...
评分王小波之所以得到人们的喜爱甚至是一种推崇,是因为他说出了别人想说而不敢说的话。当他决定不做“沉默的大多数”的时候,已经四十五岁。在写完这本“申诉”之后的一个月,他就因心脏病猝死了。 他在世时,没有很多人敢于出面公开支持他的写作,或许他们出于舆论的压力,抑或是...
评分大学时的我曾经把王小波与鲁迅相提并论,算是当年的一个文化偶像了。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沉默的大多数”和那只可爱得要命的“特立独行的猪”。前几个月吧,看到一篇什么文章,说王小波成名前很恭谨的,在会上不敢说话,在圈内也没人鸟他,死了反成了名,让圈内人咋舌。我当时很...
评分在我心目中,先前会认为王小波就是骆驼一样的人,因为在作家的心目当中,他应该也算多产吧,但是好戏在后面,他给我的感觉真的是好戏在后面。 不是通过朋友和同事来知道他的,是在做学生时期,无意中在书店里买到他的书,从那天开始认识了一个叫王小波的中年男人,他跟我过去...
看了王小波的小说后实在喜欢不了,但看王小波的杂文就立马爱了起来,可能因为自己也是沉默的大多数之一,所以感同身受。照理说这本书说的已经是20多年前的社会,但我今天读来仿佛仍没有什么大致的差别。这本书隐藏的信息量实在太大,给90后的我补了一些历史书绝不会提的历史,什么学大寨、缅共游击队、内人党。也搞清楚了一些哲学词汇的由来,什么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在读本书后,许多理所当然的国人习惯和偏好,都有了对应的参照和解释,个人尊严的忽视,知识分子以天下利已,女权主义的迟缓发展,以及被鼓吹的救世情节,都被剖开来,露出理智的逻辑
评分王小波就是那种你十岁读他会爱他,十五岁读他还爱他,二十五岁读他依然爱他的作家之一。荒诞的年代里,王小波满怀理想喊着口号,刨烂了绿树青山,捡过弄虚作假的牛粪,他是沉默的大多数。侥幸熬过“亩产三万斤粮食”却不断饿死人的日子,他考取学位,留洋深造,不断反思和质疑,他开始研究沉默的大多数。他眼里有糟粕,亦能看到美好。王小波的犀利点评,诙谐,一针见血。文章写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读完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生在这片土地上的真知识分子不好活,将近二十年弹指一挥间,那些问题依旧摆在那里,什么都没改变。权力产生暴力,权力塑造恐惧,恐惧笼罩着无数沉默的大多数。
评分读完之后有种大言不惭的认识,王小波像极了当代文化领域的鲁迅,当然我不是有意贬低和捧高,对伪善,反智,平等抨击如鲁迅一般辛辣独到,鲁迅先生更多的在呼吁民主和觉醒,而觉醒之后怎么继续活着的问题,让王小波接了过来,从知青到文革到西方留学再到不再沉默,能保持这么一种变迁下的理性,已然够我们学习良久,可惜的是,现在我们的社会,仍然还是有着沉默的大多数。
评分还是挺有意思的,可以看到经历过特殊十年,后来也留过学的知识分子,在九十年代对西方现代文明和国内状况的一些思考感触(这是不是也有一定的文学史价值了?)。可以感觉到王小波在讨论各种主题时都很难脱离开那十年在他的人生中造成的影响。大多数杂文感觉是在闲聊,但最后一篇同名杂文印象很深刻,短短二十页左右,其实探讨了很多东西。关于“事情除了阳的一面,还有阴的一面”的说法很有启发,还有关于咬耳朵的那个同学的故事。
评分看了王小波的小说后实在喜欢不了,但看王小波的杂文就立马爱了起来,可能因为自己也是沉默的大多数之一,所以感同身受。照理说这本书说的已经是20多年前的社会,但我今天读来仿佛仍没有什么大致的差别。这本书隐藏的信息量实在太大,给90后的我补了一些历史书绝不会提的历史,什么学大寨、缅共游击队、内人党。也搞清楚了一些哲学词汇的由来,什么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在读本书后,许多理所当然的国人习惯和偏好,都有了对应的参照和解释,个人尊严的忽视,知识分子以天下利已,女权主义的迟缓发展,以及被鼓吹的救世情节,都被剖开来,露出理智的逻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