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社会史论

明清社会史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炳棣,1917年生于天津市,祖籍浙江金华。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4年考取了清华第六届留美公费生,1945年底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西洋史,1952年获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史博士学位。之后,何炳棣先生逐渐转入国史研究,成绩斐然。1966年,何炳棣先生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79年,何炳棣先生被选为美国艺文及科学院院士。代表作:《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明清社会史论》《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读史阅世六十年》等。

徐泓,台湾大学历史系文学士、文学硕士及博士。现任东吴大学历史系教授及暨南国际大学荣誉教授、厦门大学终身讲座教授,明代研究会(台湾) 常务监事。曾任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艺术史研究所创所所长,香港科技大学历史学讲座教授兼人文学部创设学部部长及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署理院长,暨南国际大学历史学研究所创所所长及系主任、教务长及代理校长及明代研究会理事长。教学研究的领域,主要是明清史、中国社会经济史,已发表明清盐政与盐业、明清社会风气、明代婚姻与家庭、明初国内大移民、明代城市、清代台湾自然灾害及明清史学相关学术论著八十馀种、学术评论三十馀篇。

出版者:中华书局
作者:何炳棣
出品人:
页数:456
译者:徐泓 译注
出版时间:2019-9
价格:120.00元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101140293
丛书系列:何炳棣著作集
图书标签:
  • 明清史 
  • 何炳棣 
  • 社会史 
  • 历史 
  • 中国史 
  • 古代史 
  • 社会流动研究 
  • 中国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明清社会史论》,550千字,是何炳棣著作集中最重要的一种,是何炳棣先生探索明清500多年间中国社会结构及阶层流动的历史巨著。何先生运用明清两代近100种科举史料,以计量法统计附有三代履历的明清进士登科录及会试、乡试同年齿录等关键性史料,分析进士及举贡四万个案例,并运用社会分层化和社会流动理论,解释明清科举制度与中国社会阶层变化的紧密联系。何炳棣先生善用律令、方志、传记、家谱、社会小说等史料,观察明清两代社会与家庭事务,探讨社会流动的制度化与非制度化因素,以及某些社会概念与困惑,深入地诠释了科举体制下的社会流动。本书对明清时期科举、社会阶层及社会流动之研究影响深远,在历史学界的地位迄今屹立不倒。 本书资料详实,论证严密,是不可多得的学术著作。译者徐泓先生,历任台湾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东吴大学等教授,亦是治明史专家,翻译专业准确而顺达。尤其难得的是,徐泓先生翻译的同时添加了长达万言的译者注,详列并评介过去几十年间涉及明清时期社会阶层、结构与流动的各种文字的专著与论文,对于广大读者理解原著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参考价值。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何炳棣教授于2012年6月7日清晨7点11分在睡梦中安然去世,享寿95岁,史学界失去一位跨世纪的大师。何炳棣先生原来念的是英国史,后来转治中国史,他的研究领域广,包括扬州盐商、明清至民国的人口、明清会馆、明清科举与社会流动、美洲新大陆作物输入中国、北魏洛阳城、明代土地...  

评分

评《明清社会史论》 何炳棣的《明清社会史论》旨在研究科举对于明清社会流动的意义,即不同阶层的人都可以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弋取功名,使家族的社会地位获得提升。整个明清社会并不存在阻止个人或家族改变其社会地位的制度性障碍,科举制为出身寒素的士子提供了施展...

评分

PING-TI HO. 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 Aspects of Social Mobility, 1368-1911.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2. pp. xviii, 385. Social mobility rates in Ming and Ch’ing were, persuasively argued and demonstrated by Ho, substantial....  

评分

何炳棣教授及其《明清社會史論》(譯者序) 徐泓 何炳棣教授於2012年六月七日清晨七點十一分在睡夢中安然去世,享壽九十五歲,史學界失去一位跨世紀的大師。何炳棣先生原來念的是英國史,後來轉治中國史,他的研究領域廣,包括揚州鹽商、明清至民國的人口、明清會館、明清...  

用户评价

评分

看到何炳棣提出缺乏实质意义长子继承制的近古时代是家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与英国将家产全由长子继承相比,近古以来宗子的地位实际上是不断过渡为象征性而非实质性的地位。我想这背后是长期的政治操作与社会平衡的结果。换而言之,这是宏观意义上帝国权力稳定与微观意义上家族难以长兴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从学术史的意义上而言,这就是经学与制度的剥离化,也是从上古以来长期影响具体典章制度的经学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不断工具化的过程。何炳棣实为明清史学科走向成熟化现代化所不能无的人物。另附录中将梁方仲与胡适两家作为社会流动性的案例颇是有趣。

评分

有深度有依据,对于了解明清史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评分

有深度有依据,对于了解明清史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评分

非常完备的明清科举制度与社会阶层流动分析。这不仅仅关乎《红楼梦》《儒林外史》里的那些事,更可用以关照当下。仍被儒家意识形态笼罩的当代中国知识精英阶层,一直在焦虑地发问“清北双博士的孩子为啥考不上211?” 都可以来读读这本书。学习-考试-成为知识精英-提升社会地位的流动链条中,没有任何制度可以保证知识精英家庭的后代向下流动,而大概率上必定会向下流动。还有许多有趣又颠覆认知结论:比如多子多福大概率会搞垮家大业大,因为中国没有长子继承制;再比如朝廷为了满足人口增长和底层向上攀升的需求,生员名额放水,但进士名额严控,可现在本科文凭烂大街,而985/常青藤名额只减不增如出一辙。

评分

基本反论的综述对我有点价值,其他的好像对于我来说都平平无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