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泉連
1979年生於東京。1995年從神奈川縣公立高中退學,1997年通過大學入學資格檢定,考 入早稻田大學,2002年從第二文學部畢業。
2005年憑藉《雖然我也在戰時齣徵:竹內浩三的詩與死》,獲得日本大宅壯一非虛構文 學奬,成為該奬項最年輕的得主(時26歲)。已齣版的作品有《我的高中輟學手冊》(1998)《我們工作的理由、不工作的理由、不能工作的理由》(2001)《重生的書店》(2012)等。
“這個行業真的適閤我嗎?”
“保持現狀似乎就是在走下坡路……”
“選擇越來越少,我還能做什麼?”
20世紀90年代,日本泡沫經濟破滅,終身雇用製和論資排輩的時代走嚮終結,就業方式發生瞭根本的改變,雇傭者和被雇傭者的雙嚮選擇帶來的是自由,也是壓力。這一時期之後進入職場的日本年輕人被稱為“迷惘的一代”。
曾經,找到一份工作就意味著穩定的人生;如今,未來充滿瞭不確定性。跳槽,創業,齣國深造……三十歲上下, 換跑道似乎還不太遲。年輕人以不斷改變對抗不安,在職場中漂流不定,尋找屬於自己的生存方式。可究竟如何改變,該漂嚮何方?
8位日本年輕人的職場故事
8場“迷惘一代”的生命漂流
嚮感嘆“不懂年輕人”的經營者,以及教育學界的諸位推薦這本書。《工作漂流》以生動的筆觸描寫瞭失落的一代所經曆的“工作現場的現實”。
——中原淳(東京大學副教授)
讀完之後,深感沉悶。……有人會說,現在的年輕人太懶散。但是,在我國的未來景象和經濟狀態尚不明朗的現在,這些年輕人已察覺到瞭切膚的危機感,這種感受為現下許多人所共有,超越年齡和就業問題,並不是能隨意拋在一邊的“他人之事”。
——四之原恒憲(《朝日新聞》記者,原朝日新聞社編輯委員)
不可避免的是,大多数校园青年男女最终会变成社会人,而成为社会人的必要环节之一就是工作。每到毕业季,关于毕业生人数又创新高、大学生理想薪资的下降,以及就业难的报道,总会充斥着各大媒体。不过,在热闹的氛围下,很少有人会讨论工作意味着什么,究竟应该如何选择工作,...
評分 評分 評分现在是工作的第七个年头,回想这六年来自己的成长,真是少的可怜。那,那么多的时间都去哪里了?需要好好反思自己这六年,感觉自己最多的精力都放在感情上,但是最后获得的是什么?仅仅是因为拌嘴,冷战快十天了。想来都可笑,怎么会有这样的感情状态,这样惩罚对方自己很爽吗...
評分个人感觉这本书适合大学本科毕业后工作3年左右的职场人士阅读,书中有着许多的感同身受,工作的烦恼、抉择的困难、未来的迷茫...... 稻连泉的《工作漂流》一书,并不是阐述职业发展的至理名言,也没有列举各类成功案例以期读者效仿。作者通过采访8位职场人士,追踪他们从毕业求...
若你不安於現在的工作,非常值得讀讀這本書。若你仍沒有職業規劃渾渾噩噩,也需要讀讀這本書。並沒有提供什麼解決方法,隻是用8個長篇人物特寫,介紹瞭許多前人經驗——我們很少能聽到這麼多“不成功”的人講自己的往事,還講得那麼詳細。第二個故事的女主像極瞭我,一心渴望齣版社的工作,卻從未真正去嘗試過,晃蕩幾年後還是憑藉副食店兼職打工的經驗跳槽求職,最後的工作不過是讓自己心裏踏實,憑藉對具體事務的責任感也逐漸升到瞭管理層,卻與夢想毫不相乾。這是一個自我催眠以成為社會人的過程。翻譯挺流暢,但乾巴巴沒什麼文采,或許原文如此。
评分一篇篇人物職場經曆的報道,可以讓中國讀者瞭解到部分2000年日本年輕人的工作、心理現狀。讀者或許可以産生共鳴,或許不能理解。對於我來說,這樣的主題,這樣的“普通人”報道,實在太喜歡瞭。
评分可能是宣傳太注重“故事”瞭,期待比較低。所幸譯文紀實的牌子還是有保障的,超齣預期。斷斷續續跟蹤三年,比那些一天采訪細節全靠編的非虛構/紀實有意思得多。ps.純文學性的個體非虛構寫作不可取。
评分值得讀,跟蹤瞭好幾年的報告,幸運的是8位主人公在認清自己想要什麼之後都獲得瞭不錯的結果。公務員的例子深得我心,看來隻要是公務員,不同國彆之間還是有相通之處的。“大多數領導者並不懂管理”。讀完最大的想法是,認真審視而得齣不喜歡這樣的結論,的的確確是找到人生之路的正確途徑,勉勵自己,早日脫離泥潭。
评分可能是宣傳太注重“故事”瞭,期待比較低。所幸譯文紀實的牌子還是有保障的,超齣預期。斷斷續續跟蹤三年,比那些一天采訪細節全靠編的非虛構/紀實有意思得多。ps.純文學性的個體非虛構寫作不可取。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