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 阿比盖尔·马什(Abigail Marsh)美国乔治城大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副教授。TED演讲嘉宾。她所领导的社会和情感神经科学实验室声名远播,获奖无数。她一直致力于行为与大脑研究,试图揭示为什么我们会关心其他人,以及从暴力行为到舍生取义的种种恶行和善行的内在动力。
如果人性本善,为什么有人会犯下极端的暴行?如果天性为恶,为什么那么多人不惜牺牲自己来帮助他人?究竟是什么促使人们去帮助或伤害他人?在《人性中的善与恶》中,心理学家阿比盖尔·马什对此进行了详尽分析。
14岁的安柏和所有的孩子一样,为了达成自己的心愿会想尽一切办法。但不同之处在于,在她杀死自己养的豚鼠、威胁家人要烧掉整座房子、引诱男人以得到钱财时,她对自己可能会给他人造成的伤害无动于衷。而就在几公里之外,当看到有人溺水时,莱尼·斯库特尼克却选择了舍己救人,跳入冰冷的河水中。在善与恶之间,为什么人的选择会如此不同?
阿比盖尔·马什通过对患有精神疾病的儿童和非凡利他主义者的大脑进行研究,发现了其中的原因所在:这取决于我们的大脑对他人的恐惧做何反应。对于多数人来说,大脑中杏仁核的初始设置即为从善如流,但若出现变异,它会将英雄变成作恶的魔鬼。
这是一本具有突破性和开创性的图书,将会刷新你对大脑和人性的认知。
在几千年以前,我们的老祖宗们就开始对人性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许多先贤都对此有着极为精彩的论述,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荀子则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在那个时候,人们关于人性的讨论更多地是从人文的角度开始,不论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
一端是冷血精神病患者,一端是非凡利他主义者(这两类人在人群中都是极少数的异类)。作者要想了解的就是这两类人作恶和行善背后的深层原因,即他们的脑结构差异。而导向答案的关键点就是Fear,对恐惧表情的感知能力,而这种能力与大脑杏仁体和后叶催产素息息相关。书中作者特别谈到拟母亲行为,这是哺乳动物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其原因是使那些存在“幼态持续”现象的物种,其婴儿能够得到母亲更多照顾,更好地成长发育,以维持种群的延续。这种拟母亲行为就是利他行为的生物学基础,令人惊讶的发现是婴儿的面孔是和恐惧表情是最接近的。最后,作者要说明的是我们的善行,即利他行为大部分是出于本能反应而非理性权衡。
评分由于杏仁体功能的不同,人出现了利他主义者和冷血精神病患者。二者主要对人类恐惧的识别存在差异。晚成雏会出现更多的拟母行为,是利他主义的其中一点原因。另一点是人类文明经济的进化及提升。
评分杏仁体管的还很宽。
评分视角很不错,杏仁体,恐惧,拟母亲行为,进而人性中的善恶,耐人寻味,行文有点拖沓。
评分啰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