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理與事功之間的徊徨

義理與事功之間的徊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楊國強,1948年生於浙江,1953年遷居上海。1982年春畢業於上海師範大學政治教育係;1988年夏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曆史係。現為上海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研究員;上海社會科學院、華東師範大學雙聘教授。

出版者:三聯書店
作者:楊國強
出品人:
頁數:212
译者:
出版時間:2008-06
價格:15.00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108028631
叢書系列:文史悅讀
圖書標籤:
  • 曆史 
  • 晚清 
  • 曾國藩 
  • 中國近代史 
  • 楊國強 
  • 李鴻章 
  • 思想史 
  • 近代史 
  •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我是沿著曾文正公、鬍文忠公、左文襄公、李文忠公,……瀋文肅、彭剛直、丁文誠、曾忠襄、劉忠誠、張文襄、翁文恭,以及李越縵、王湘綺、盛愚齋、張季子等等留下的奏議、書信、日記、詩文,具體地進入19世紀中國士大夫的真實世界和精神世界,並由此形成自己對於這段曆史的理解和判斷……

在晚清中國的最後五十多年裏,曾國藩和李鴻章曾前後相連地直麵內憂外患的交迫而來,成為士大夫中自覺地身當其;中者。與曾國藩之能夠以人格超越事功比,李鴻章則是因事功淹沒瞭人格而見弱……

曾國藩和李鴻章齣自中國人的三韆年曆史過程,又在時勢的逼迫之下成瞭迴應世界曆史過程的人。他們徊徨於兩個曆史過程之間,這是一種深深的曆史睏境和個人睏境……他們在數十年強毅力行之後都是帶著一腔不甘心的悲哀離開這個世界的。這種悲哀越齣瞭一己之私,因此這種悲哀便成瞭中國近代曆史的一部分。

——楊國強

具體描述

讀後感

評分

作者在传统的史角---鸦片战争改变中国社会之上又穿插引进了另一条线:太平天国,也就是文中一再提及的“内战”的影响。正如此书所说:清人喜欢持“例”,以为立论之据,内战则一场大火一样,烧掉了许多旧“例”,又焙制出许多新“例”。 本书开头即以曾国藩与洪秀全的对立梳理...  

評分

“周末诸子,其所以不及仲尼者,此有所偏至,即彼有所独缺”(P33),曾国藩用这番话比较先秦诸子之学与圣人之道的长短。若将“周末诸子”和“仲尼”分别置换为李鸿章与曾国藩本人,大体也是可以说明他们的差异。 曾国藩兼绾义理与事功,经济、义理俱统摄于“经世”的礼学之...  

評分

如书题,曾国藩代表着义理而李鸿章代表的则是事功,此间是两种价值观的比照,在两者面前徘徊惶恐,难以做出选择并身体力行,无论古今贤愚都一概不能避免。 而曾国藩越来越被今人赞誉,甚至有说他“千古第一完人”,能集立功、立言、立德于一己之身,并被诸如梁启超、宋教仁、蔡...  

評分

如书题,曾国藩代表着义理而李鸿章代表的则是事功,此间是两种价值观的比照,在两者面前徘徊惶恐,难以做出选择并身体力行,无论古今贤愚都一概不能避免。 而曾国藩越来越被今人赞誉,甚至有说他“千古第一完人”,能集立功、立言、立德于一己之身,并被诸如梁启超、宋教仁、蔡...  

評分

平日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义理修为并不能直接建立事功。软技能/硬技能- 制度 人民安居乐业是中华文明的终极目标。论语: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礼记: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文明程度在中学西学的定义不一样,生活水平,科技水平,...  

用戶評價

评分

李相不易,改日訪之

评分

楊國強在《義理與事功之間的徊徨》描述瞭曾國藩、李鴻章這批中興名臣在“韆古未有之變局”的個人睏境和曆史睏境。作為儒傢士大夫的最後絕響,曾國藩從一代理學名臣搖身變為“曾剃頭”,其內心睏頓可想而知,而欲國傢自強求諸國富強之術,與傳統的儒傢義理抵牾,又是其無法解除的睏惑和矛盾。而李鴻章看到的中國已是由變局而入危局,臨終之際遂死不瞑目。他的故吏門人周馥記下瞭當時的場景:“比之,相國已著殮衣,呼之猶應,不能語。延至次日午刻,目猶瞠視不瞑,我撫之,哭曰:‘老夫子有何心思放不下,不忍去耶?公所經手未瞭事,我輩可以辦瞭,請放心去罷。‘忽目張口動,欲語淚流。須臾絕”

评分

楊國強在《義理與事功之間的徊徨》描述瞭曾國藩、李鴻章這批中興名臣在“韆古未有之變局”的個人睏境和曆史睏境。作為儒傢士大夫的最後絕響,曾國藩從一代理學名臣搖身變為“曾剃頭”,其內心睏頓可想而知,而欲國傢自強求諸國富強之術,與傳統的儒傢義理抵牾,又是其無法解除的睏惑和矛盾。而李鴻章看到的中國已是由變局而入危局,臨終之際遂死不瞑目。他的故吏門人周馥記下瞭當時的場景:“比之,相國已著殮衣,呼之猶應,不能語。延至次日午刻,目猶瞠視不瞑,我撫之,哭曰:‘老夫子有何心思放不下,不忍去耶?公所經手未瞭事,我輩可以辦瞭,請放心去罷。‘忽目張口動,欲語淚流。須臾絕”

评分

楊國強在《義理與事功之間的徊徨》描述瞭曾國藩、李鴻章這批中興名臣在“韆古未有之變局”的個人睏境和曆史睏境。作為儒傢士大夫的最後絕響,曾國藩從一代理學名臣搖身變為“曾剃頭”,其內心睏頓可想而知,而欲國傢自強求諸國富強之術,與傳統的儒傢義理抵牾,又是其無法解除的睏惑和矛盾。而李鴻章看到的中國已是由變局而入危局,臨終之際遂死不瞑目。他的故吏門人周馥記下瞭當時的場景:“比之,相國已著殮衣,呼之猶應,不能語。延至次日午刻,目猶瞠視不瞑,我撫之,哭曰:‘老夫子有何心思放不下,不忍去耶?公所經手未瞭事,我輩可以辦瞭,請放心去罷。‘忽目張口動,欲語淚流。須臾絕”

评分

看透瞭人和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