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瑋琳,復旦大學曆史學係博士,現任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中國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兼任上海外國語大學中國學全英語碩士項目講師。2017年大英博物館羅賓遜訪問學者。研究領域為近代中國物質文化史、海外中國學。編著有《近代中國的物質文化》(上海古籍齣版社,2016年)。譯著有《哈佛中國史·元明捲》(中信齣版社,2016年)、《經學·科舉·文化史:艾爾曼自選集》(閤譯,中華書局,2010年)、《捍衛曆史》(閤譯,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2009年)。
本書是關於锡箔及其生産、流通、消費的曆史。 锡箔是將锡片打製成箔,裱褙於紙上而製成,因其色白肖銀,人們常將其摺疊成元寶形狀,用於象徵銀錠這一特定的貨幣形態。由於原料與工藝的特殊性,製作锡箔在曆史上成為中國部分地區的特色産業,並且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反迷信運動中被推到曆史前颱。本書通過探索物質文化史的路徑,以锡箔切入江浙地區禮俗消費,對民國時期社會文化變革的曆史進行瞭彆開生麵的探研。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在朋友處見到此書,非常有趣的題目。作者寫得也很好,娓娓道來,原來锡箔這種現在生活裏還常見的物品——背後還有這樣豐富的故事,真是好玩。
评分碩士論文的參考論文之一。當還是PDF版的博論,現在終於齣版瞭。
评分第五章不知道讓我睡過去瞭多少次,數字、賦稅真的要人老命。文章齣彩的地方是以锡箔為切入,融物質文化史、社會生活史、近代政治經濟、國際貿易於一體,真正做到瞭以小見大。在燒紙嵌入儒傢話語體係的過程中,我們再次看到瞭禮的包容性和靈活性。此外,本書也為我們展示瞭中央政策下達到地方的過程要經曆多少波摺和扭麯。作者以锡箔産業為視角,描繪瞭時代轉型的巨大圖景的一角。
评分寫得不錯,比起文化史更接近一篇紮實的社會史博士論文。
评分第五章不知道讓我睡過去瞭多少次,數字、賦稅真的要人老命。文章齣彩的地方是以锡箔為切入,融物質文化史、社會生活史、近代政治經濟、國際貿易於一體,真正做到瞭以小見大。在燒紙嵌入儒傢話語體係的過程中,我們再次看到瞭禮的包容性和靈活性。此外,本書也為我們展示瞭中央政策下達到地方的過程要經曆多少波摺和扭麯。作者以锡箔産業為視角,描繪瞭時代轉型的巨大圖景的一角。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