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九十周年祭

“五四”九十周年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念群,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主要著作有:《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1997)、《杨念群自选集》(2000)、《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2001)、《空间• 记忆• 社会转型——“新社会史”研究论文精选集》(主编,2001)、《雪域求法记——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合著,2003)、《新史学——多学科对话的图景》(主编,2004)、《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当代史学的反思与阐释》(2005)等。兼任中华书局出版《新史学》丛刊学术召集人。

出版者: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作者:杨念群
出品人:后浪
页数:129
译者:
出版时间:2009-5-1
价格:18.00元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506295697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五四 
  • 杨念群 
  • 思想史 
  • 历史 
  • 五四运动 
  • 中国近代史 
  • 近代史 
  • 社会史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本书的探讨缘起于中国话语界长久以来对“五四”运动存在着的三种单一化的解读:意识形态化的政治史叙事、不加批判地套用西方自由主义的思想史分析,以及以捍卫国学的名义否定“五四”批判精神的遗老遗少式的悲剧式论调。以此为背景,作者通过把“五四”扩展至清末变革和民初社会革命的前后长线关联中的重新定位,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社会史化”的“五四”研究路径,揭示了“五四”前后中国知识精英从政治到文化,再到社会问题的话题转换,并在从晚清民初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的这段历史长程中,论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湖南边缘知识分子崛起并进入主流话语圈的过程。本书不仅讨论了“五四”前后“社会”作为一个论域的产生以及如何替代其他主题的历史,而且通过考察中国知识分子的“代际转换”以及与此相关的人际网络的变化轨迹,特别着力研究了“五四”前后不同知识群体的行为差异及其后果,描述了一幅充满地域和代际差异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智识图景。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社会史,更具体地说“社会改造”运动史,确实是补足五四作为思想史和政治史的最重要面向。杨先生这点说得非常清楚。是了不起的贡献。 但是本书进行到三、四部分,把五四整个运动的路径“归约”(暂且用杨先生自己的话)成“国家-文化-社会”的模式,似乎是有很大问题的。看完...  

评分

- 有很多看不懂的地方。只希望將來有機會可以再重讀一篇。 - 把五四看成為比文學/新文化更為廣闊的一個事件, 確實提供了新的角度去看這事。 - 將毛澤東等與北京的精英知識份子作出比較, 從而描寫出兩套不一樣的思想體系, 也是個新鮮的解讀角度。  

评分

评分

社会史,更具体地说“社会改造”运动史,确实是补足五四作为思想史和政治史的最重要面向。杨先生这点说得非常清楚。是了不起的贡献。 但是本书进行到三、四部分,把五四整个运动的路径“归约”(暂且用杨先生自己的话)成“国家-文化-社会”的模式,似乎是有很大问题的。看完...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另一种视角。喜欢不一样的角度看同一个事情。

评分

阴阳怪气的,杨念群怎么这么写书

评分

"五四"的社会史...

评分

架子搭得太大,用的材料不够充足,所以没能做到“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

评分

作者以“长程”的视野对五四运动进行了复杂化的理解,从而指出了论域从国家,到文化,再到社会的转化。最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考察中加入了社会史的视野,从而将“五四运动”置于知识分子社会网络及身份认同的范畴中考察,进而指出了五四关键词的变迁背后其实有着各种知识分子群体进入中心的社会史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