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掠歐羅巴

劫掠歐羅巴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林恩·H·尼古拉斯(Lynn H. Nicholas)生於美國康涅狄格州新倫敦,先後求學於美國、英國和西班牙,在牛津大學獲得學士學位。返迴美國後,她在美國國傢藝術館供職數年。在她於20世紀80年代早期旅居比利時時,她開始本書的研究工作。本書是尼古拉斯的處女作,她的作品還包括《殘酷世界:納粹網絡裏的歐洲兒童》(Cruel World: The Children of Europe in the Nazi Web,2005)。尼古拉斯曾獲法國“榮譽軍團勛章”和波蘭“波蘭之友”稱號。她還擔任在藝術品返還審判和美國國會中的專傢證人。

出版者:後浪丨民主與建設齣版社
作者:[美] 林恩·H·尼古拉斯
出品人:後浪
頁數:493
译者:劉子信
出版時間:2018-6
價格:110.00元
裝幀:精裝
isbn號碼:9787513920926
叢書系列:汗青堂
圖書標籤:
  • 曆史 
  • 藝術史 
  • 藝術 
  • 二戰 
  • 文化史 
  • 後浪 
  • 汗青堂 
  • 博物館 
  •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在納粹的瘋狂行動和二戰的轟鳴炮火中,追尋西方藝術珍品驚心動魄的經曆

.....................

※編輯推薦※

在納粹分子的瘋狂、戰爭的炮火麵前,油畫、素描、雕塑,這些藝術品何其脆弱。雖然很多藝術品在二戰期間被毀或至今下落不明,但是通過博物館工作人員、古跡 救護官、神職人員、打包工、卡車司機等人的幾番努力,根特祭壇畫、《抱白鼬的貴婦》、《聖母與聖子》等很多西方藝術品最終保存瞭下來,我們現在仍可在博物館、在教堂中看到它們。本書將用緊湊的情節帶我們迴顧這些珍貴藝術品在二戰前後的跌宕經曆。

.....................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通過大量采訪和豐富的檔案資料,詳細解說瞭“二戰”前後納粹掠奪者對歐洲藝術珍寶的巧取豪奪,同時嚮讀者展現瞭盟國全力解救這些藝術品的細節。本書用緊湊的情節,敘述瞭納粹分子對“墮落藝術”的清洗、納粹高官在被占領國的藝術品購買狂歡、納粹分子對猶太人所有的藝術品的無情奪取;講述瞭在麵對劫掠和轟炸威脅時,歐洲各國博物館工作人員韆方百計轉移、庇護藝術品以及古跡救護官維護藝術品的經過;講述瞭各方在戰後對公共和私人收藏的追索、返還過程;描繪瞭希特勒、戈林、畫商之間的藝術品競爭以及盟國救護官和各方人士之間的博弈。

本書齣版後深受好評,榮獲美國國傢書評人協會奬,後本書被改編為紀錄片《劫掠歐羅巴》。

.....................

※媒體推薦※

一部讀來猶如扣人心弦的冒險故事的學術著作。

——《華盛頓郵報》

因為令人毛骨悚然的懸疑之感,此書立即變得引人入勝且令人驚懼。

——《洛杉磯時報》

令人入迷……情節緊張……一個關於在純粹邪惡麵前的道義勇氣和偉大品格的駭人故事。

——《休斯敦紀事報》

就像任何軍事曆史學傢透徹地瞭解其戰場一樣,尼古拉斯透徹地瞭解藝術世界……她的作品值得在那些自稱文明開化之人中廣為傳閱。

——《紐約時報書評》

細節豐富、講述傳神……書中充溢著關於逃亡、陰謀、背叛和犧牲的故事,這些故事觸動人心又意義重大。

——《舊金山紀事報》

具體描述

讀後感

評分

硝烟弥天,文物浩劫。遇到“二战”,艺术品遭难。美国艺术史家林恩·H·尼古拉斯的著作《劫掠欧罗巴》,讲述了“西方艺术珍品在二战中的命运”。 作品近50万字,共13章,大致分为三个部分:战前(第一、二章),战时(1939-1945年),战后(最后两章)。战前,苗头乍显,埋下伏...  

評分

虽然已经看过同名纪录片,对纳粹劫掠艺术品的黑历史也有过不少了解,没想到这本中文再版的《劫掠欧罗巴》还是有些让我欲罢不能。艺术品是一个国家的文脉,对待艺术品的态度,就是对待文明的态度。 第一章讲的是纳粹上台之后对现代艺术品的清洗。当1933年,德国现代艺术家Oscar ...  

評分

硝烟弥天,文物浩劫。遇到“二战”,艺术品遭难。美国艺术史家林恩·H·尼古拉斯的著作《劫掠欧罗巴》,讲述了“西方艺术珍品在二战中的命运”。 作品近50万字,共13章,大致分为三个部分:战前(第一、二章),战时(1939-1945年),战后(最后两章)。战前,苗头乍显,埋下伏...  

評分

这是一本角度独特的艺术史参考读物,在不遗余力记叙希特勒及其二号人物戈林对巴黎几座艺术博物馆艺术品的劫掠之余,还写了更为狡诈的美国人如何处心积虑的窃取欧洲艺术品。德国占领巴黎后,希特勒只有过一次秘密访问,定下了“把艺术品运往德国”的论调后扬长而去。而戈林则在...

評分

希特勒青年时的梦想是成为一名画家,1906年千方百计劝说母亲同意他到维也纳艺术学院就读。但连续两次被拒,1908-1913年期间希特勒只能靠售卖其画作维生,生活相当艰苦,甚至需要靠光顾施粥站打发饥饿的日子。我们无法揣测这段经历对希特勒艺术观念的影响,但这段不算“美好”的...  

用戶評價

评分

剛剛收到後浪圖書寄來的《劫掠歐羅巴》(林恩·H·尼古拉斯,劉子信 譯,民主與建設齣版社,2018) ,感觸頗深。說實話,我個人也算外國藝術史愛好者,在審美上的趣味也比較包容。而納粹在發跡後對待藝術珍品的作為,的確令人發指。他們對於自己不喜歡的藝術(如現代派藝術),便打上頹廢派標簽,棄如敝履,甚至將德國博物館多年的一批批收藏摺價售往國外,中飽私囊(如《包豪斯樓梯》);而對自己喜歡的藝術品(如達芬奇《抱白鼬的貴婦》),則趨之若鶩,大肆搜颳,希特勒甚至專門下令為埃及奈費爾提蒂胸像修建單獨陳列室。納粹的浩劫涵蓋瞭各個領域,藝術也不能幸免。《劫掠歐羅巴》對曆史和藝術愛好者而言,都能帶來啓迪。

评分

請問為什麼不可以打0分?

评分

不算好讀,資料和視角都很棒,信息量相當大,有幾處名詞翻譯小問題。全程拉二bgm,好幾個章節讀下來一身負能量

评分

作者翻遍瞭每一塊殘片,想盡一切辦法去講述二戰當時藝術藏品的去嚮。但這並不是一個有關大屠殺中的人們所經曆的恐怖故事。它是一部對好人和壞人如何渴望和追求偉大的藝術的學術審查。全世界的商人和館長如何奸詐,如何隱藏,如何保護,納粹敲詐,如何掠奪、偷竊和謀殺,以及那些獻身的士兵和學者如何努力尋找這些作品並將其歸還給他們的閤法主人……不用成為藝術史傢、律師、二戰迷或學者……行之有效拓寬對二戰和藝術知識的邊界的書,喜歡死瞭

评分

從藝術品的命運切入二戰中人們的生活,展示戰爭對人們命運的影響。並且可以看到納粹德國對不同占領區的占領細節,以及納粹德國內部的管理細節和組織細節。全書結構乾淨利索,閱讀體驗如同拿著時空的望遠鏡迴看二戰全程,是作者在不斷地調整焦距,感受戰爭的殘酷與庸常。譯文方麵略有瑕疵,感覺還是應該嚮《藝術博物館》和《詹森藝術史》看齊。印刷質量亦如此,彩插質量還是不如《藝術博物館》和《詹森藝術史》以及《倫勃朗》《維米爾》《波提切利》《拉斐爾》。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