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汎森,1958年生,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2004年当选台湾中研院院士。主要从事明清至中国近代的思想史、学术史等领域的研究。著有《章太炎的思想》《古史辨运动的兴起》《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晚明清初思想十论》《近代中国的史家与史学》《权力的毛细管作用》《执拗的低音》等书,均享有盛名。
本书是王汎森教授研讨近代中国思想史的新作。他认为,思想与生活相与交织,不同人群所呈现的思想光谱浓淡不一,思想史研究应致力于刻画历史的复杂性。王汎森教授以此思路探讨近代中国人的存在感受、生命气质、人生态度,灵活调用思想、学术、生活、政治诸种材料,解读从“新民”到“新人”的变化、“主义”的兴起、近代思想中的“未来”、“人的消失”等新鲜议题,呈现出近代中国大变动之中丰富、幽微的心灵世界。
- 有半天不想工作,想去找些與思想史相關的東西,想來想去去了中華。三中商都是中聯辦的,但中華的書真的很齊,特別史哲類,要找這類書另一個書店可能只能去天地了,但天地執書不齊整,我也很少去灣仔,只好‘失節'一下了。 - 有趣的是,同一本書我購入前兩日才在商務看到有簡...
评分 评分 评分《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 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 --王汎森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书共有十章内容,分别讲述了中国近代史中容易被忽略的思想史一角。 第一章讲思想史的层次,某种思想究竟下达到何种程度?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社会各层有着不同的思想状况。在某些历史情境下,并...
评分我们研究思想史通常是对历史上各个时期主要思想理论和思想家的研究。王汎森先生认为,上述层面研究的内容仅仅是整个社会思想的一部分,只是涵盖社会上层或者精英阶层的思想,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即社会生活层面的思想没有顾及到,这是一个覆盖面更广,更为真实、更为现实的...
虽然结构有些芜杂,但还是成功地在思想及其日常效果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让读者得以通过人/自我、主义、时间性这些关键词重新把握过去的和现在的生活世界。其中谈论“主义”的那两章可以搭配《人间正道是沧桑》的黄埔部分一起服用XDDD
评分王汎森大概是觉得近代的主要思想史不够他玩了,所以准备觅个新疆域出来。搞个“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这既是向来研究的边缘地界,又算是自己学识的过渡区。歪果仁的漂亮话学了一通,也找到了从物质文化入手等好法子,特别还逮着个学人学术之外的思想的大空白(明清学人)。恰此时,后头几篇文章感觉还是转向了老本行(那几篇虽也不错,但终不能让人拍案叫绝),用的歪果仁方法论也散了点儿,概念史有了点现代学科的意思,还没做到极致。感觉思想与生活这样的边缘性东西做得不如杨奎松的《"边缘人"纪事》有诚意,几篇文章就是个导论。当然本身这是一个演讲反思的集子,不能要求太多。
评分一、九、十大概涉及的是方法和态度,二到八是以近代思想史展开的具体操作。总的来说,王汎森想要关注的是某种思想影响下当时人的“实存感受、生命意义和精神世界”,即大家所能同感共知、但又不甚明晰的类似空气式的氛围。我觉得他的研究往往是基于一些特别基础、现实的经验,这点很有意思。他之所以关注这种类似感觉世界的东西,我想很可能也是基于以下两点认识,即可能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思想都不是最高层次的,而是二手的,乃至于极其表浅的、教条式的,但恰恰是这些我们看不起的东西起了大作用。二是一般人的思想往往不像思想史中叙述的那么纯粹、清晰,而是复杂、多变乃至自相矛盾的,还有可能虽然矛盾但自己却意识不到。从自身的经验出发,的确是如此的。但是为什么事实如此,而叙述出来的东西又如彼,两者大相径庭呢?所以,他才会展开上述的研究。
评分精英的思想未必影响生活,影响生活的未必是精英思想。影响生活的思想通常是精英思想降格为一系列通俗易懂的格言警句的结果。因此,思想史研究不应该仅仅关注精英的思想,也应该注重这些通俗的思想。这种思想史视角关注的是思想与生活的交织
评分男神在本书中讨论的一些问题,老教授和上师也曾有过不少论述,是英雄所见略同?还是余门经常互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