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標籤: 文學理論 喬治·斯坦納 戲劇 文學研究 喬治斯坦納 悲劇 詩學 美國
发表于2024-11-21
悲劇之死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20世紀30年代以來,歐美戲劇界興起瞭一種“悲劇已死”的論調。1961年,喬治·斯坦納寫下瞭名噪一時的《悲劇之死》,他在書中指齣,17世紀前後,西方人的世界觀發生瞭革命,人擺脫瞭“自然”秩序,不再把自己想象為依附於“由習俗、宗教和政治傳統以及社會等級構成的穩固結構”的某種固定形象,而是把其設想為應該而且能夠運用理性和智慧來完善、籌劃、主宰自己生活的現代人。在斯坦納看來,這一世界觀的轉變對於悲劇的衰落的影響是決定性的。在此基礎上,斯坦納分彆從法國新古典主義悲劇的不可譯性、浪漫主義世界觀對悲劇的破壞、韻文與散文對悲劇的影響、現代悲劇作傢對古典悲劇的繼承與革新等幾個方麵闡發“悲劇已死”的主題。
喬治·斯坦納(George Steiner,1929- ),美國當代著名的文藝批評大師與翻譯理論傢。斯坦納生於巴黎、從小接受極為嚴格的語言和古典文學的訓練。1940年隨父母遷入美國、曾在芝加哥大學、牛津大學等大學深造,1955年獲牛津大學博士學值。斯坦納在哲學、翻譯學、比較文學等領域均有很高的造詣。在中國大陸已齣版的專著有:《托爾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嚴忠誌譯,浙江大學齣版社,2011年),《斯坦納迴憶錄:審視後的生命》(李根芳譯,浙江大學齣版社,2012年),《海德格爾》(李河、劉繼譯,浙江大學齣版社,2012年),《語言與沉默:論語言、文學與非人道》(李小均譯,上海人民齣版社,2013年)。
陳軍,文學博士,2009年畢業於南京大學文學院。浙江工商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副教授,研究興趣為西方戲劇理論。曾主持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一項;著有《正劇批判——從黑格爾對正劇的批判齣發》(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2013年);在《社會科學戰綫》《戲劇藝術》等期刊發錶論文若乾篇。
昀俠,原名劉雲霞,《戲劇與影視評論》編輯。
譯者序也很棒
評分斯坦納太厲害瞭...
評分好評在於指齣瞭悲劇衰落的真正關鍵是從詩變為瞭散文;譯者序言對尼采的說明不同意,尼采的悲劇不過是為他自己的思想服務的一個載體,他的古希臘悲劇和蘇格拉底本就不是史實記載中的,以這個為觀點批判他是沒有意義的
評分對於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與悲劇關係的辯證詮釋,對於拉辛、高乃依、易蔔生、剋洛岱爾等的解讀和比較、對於悲喜劇與文體的結閤分析,都言簡意賅、鞭闢入裏。不滿足之處,第40頁“法文詩歌最突齣的問題是過去的詩歌”是什麼意思?所謂的“無動作”戲劇究竟何指?希望從原文中找到答案。
評分原以為這類xx之死/的衰落/衰亡史的書名一般還是會從全盛期寫起,斯坦納這書倒是沒花多少筆墨在古典High tragedy和莎士比亞傳統上,而是in medias res到法國新古典主義悲劇的譯介問題開始詳寫,繼而提齣悲劇死於浪漫主義。在德國,席勒“和諧的悲劇”成為一種特殊的現代對照樣式。散文取代韻文地位後,悲劇的古老定義愈發淡化,作為一種文學體裁的悲劇止於尚未觸碰峰頂的早逝天纔畢希納。此後的悲劇被蕭伯納評價為“無淚悲劇”。斯坦納最後設想瞭未來悲劇的三重可能性:①悲劇確實死瞭②技術形式改變瞭,但悲劇仍延續著本質的傳統③悲劇會復活,盡管很渺茫。我看完覺得他試圖討論的悲劇之死是一個關於悲劇還是悲劇性的問題。也許從文類發展看悲劇的衰退有著必然性,但悲劇性的血脈一定會繼承到往後所有世紀的文學傳統之中。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悲劇之死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