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社会学 乡村 贺雪峰 乡村建设 三农 最后一公里 南北差异 农业治理
发表于2025-02-09
最后一公里村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最后一公里”既是作者田野治学理念与方法的体现,同时也是作者研究的一个重要乡村治理现象。作者长期从事乡村文化和社会建设的理论研究,本书是作者及其所带领的学术团队经年累月、身体力行深入中国乡村地区,进行驻村实地调研与考察的学术总结,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及总结性成果。
文本介绍了诸如村庄类型与区域分布,乡村生活秩序构建等农村社会的诸多根本及基础性的问题。对于农村的家庭规模和财产,农村婚姻与家庭,不同地域的养老、低保和扶贫的现状,农民收入与农村社会分层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和详尽的探讨与论述。
本书展示的是三千年巨变背景下,恢弘而又纤毫毕现的“最后一公里”中国乡村人文景观。
贺雪峰,长江学者,中国当代最重要的三农问题专家之一,现为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乡村基层民主和乡村建设理论研究。研究方向:乡村治理,乡村建设,农村社会学,政治社会学。
随笔集,定位也是畅销书而非学术专著。但仍旧有很多启发思维和引人深思的地方。化繁为简,将晦涩的学术命题以直白凝练的语言表达出来,让一般人也能看懂且有兴趣看是需要功力的。能够感受到作者经验饱和后文字流淌的快意。
评分“华南老人最惬意,华北老人最享福,华中老人最自由”,不一样的农村的视角,根深蒂固而差别万千,有趣。有放心且好吃的菜吃,不用担心买不起房子,有熟人社会,老了就喝喝茶聊聊天。比起来,在快节奏高压力的城市里,一边用生命换钱,一边再用钱买药,到底为什么?活着好辛苦,大家都一样。村庄?不,不去。
评分作者笔下的农村生活舒适惬意又便宜。希望拿出数据说明,否则有点“何不食肉糜”的嫌疑。
评分彩礼、分家、信访、征迁、务工、高利贷……可以说是一次全面的近距离乡村观察,对理解中国乡村,理解基层治理制度很有启发。要说问题就是部分结论得出的太轻易了,说服力不强。
评分书里讨论了各地区的人际差异,代际剥削以及脱贫养老问题,大多是我所不了解的。此前我根本想象不出别处与我生长过的、去过的土地能有多大不同,如今才知道是坐井观天。此外,关于农村土地确权和土地流转的社会学研究,又与我此前见过的法学视角不同。
我的父母都是农民,我也是从小生活在农村,长大读书离开家乡,在城市扎根结婚生子。我的想法与观念和我的父母很不同,我不理解我父母的一些做法和执念。偶然看到朋友推荐这本书,买来一读,发现对书中观点有诸多共鸣与感悟。 首先是农村话语权、财产权决定了很多很有意思现象,...
评分这两天刚刚读完,感触挺深的。我觉得我可能是在城乡变迁的特殊产物,我人生中的前七年是在乡村渡过的,至今仍然和农村有斩不断但是非常微弱的联系,对于农村的很多想要知道,但是并没有深入。我有乡愁但不强烈,我试图从事乡村工作但不了解。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是对当前乡...
评分根据美国人口调查局估计,截止到2013年1月4日,全世界人口接近70.57亿,我国人口占据世界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左右,十三亿之多。然而中国的耕地面积仅仅占世界耕地面积的百分之八左右,中国用少量的土地养活了大量的人,这与国家的政策不无关系,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行业,作...
评分根据美国人口调查局估计,截止到2013年1月4日,全世界人口接近70.57亿,我国人口占据世界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左右,十三亿之多。然而中国的耕地面积仅仅占世界耕地面积的百分之八左右,中国用少量的土地养活了大量的人,这与国家的政策不无关系,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行业,作...
评分作者认为农村是中国现代化的大稳定器和蓄水池,当无法在城市就业时还可以回乡务农。但从发展的角度考虑,20年后习惯于城市生活,已经不会种地的年轻一代老了,他们还会选择回乡种地吗? 更积极的方法是将进城务工农民积极融入全国社保体系中,不以农民身份来划定是否参与社保,...
最后一公里村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