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強 ,1948年生於浙江諸暨,1953年遷居上海。1988年獲華東師範大學曆史學碩士,2003年被聘為上海社會科學院終身研究員 。現為華東師範大學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近代史,尤其側重於晚清知識分子與中國近現代社會變遷史的研究。
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初,晚清中國因中西交衝而發生曆史大變局,在迴應西潮逼來的漫長過程裏,傳統文化養育齣來的士人,作為七十年間迴應西潮的主體,效西法圖自強,深深捲入曆史變遷的過程,一代一代地在古今中西之爭中為民族尋路,因之而有前後相繼的思想潮流和社會變革,與儒學相依的傳統士人自身也發生瞭節節嬗蛻。
本書匯積瞭作者對晚清士人及他們那個世界的思考、理解和解釋,圍繞著科舉製度下的功名與富貴、世運盛衰中的學術變趨、晚清的清流與名士、十年新政與社會解體等主題,通盤解讀近代化過程中的士人和社會,融深刻的洞察於曆史敘述之中,很富於思想啓發。
增訂本新補一文,論甲午乙未間清流的重起和劇變,這是作者近年對晚清士人世界再考察的力作,依然貫徹瞭透過士人看世相的切入角度。
收录《晚清的士人与世相》中张东荪的一段论述: “第一,社会革命必起于富之分配不均,而不能起于富之一班(般)的缺乏。盖贫乏太甚,则一切举动皆不能实行。譬如直接行动之罢工等,决非十分贫乏之工人所能为。第二,贫乏之可患甚于不均,不均可由重新分配之法于短时间内救正...
評分从“局中人”拯救历史 ——以《晚清的清流与名士》为中心的探讨 作者:王鸿 清末以来,日趋益烈的中西交冲,不仅带来了突变与巨变的历史事实,更使关心和注目于中国的历史学家们措手不及而慌不择食。“道术将随天下裂”,伴随着中西之间的日渐相形见绌,中国二千年稳固的世界...
評分如何看待晚清的清议与名士? 载《中华读书报》2008年6月25日 ,此处贴出完整版。 张洪彬 受年鉴学派影响,当前整个中国史学界都较为热衷于社会史,倾向于透过平民生活的点滴细节去把握历史,对...
評分 評分只看了有关两次鸦片战争的三篇和1900年的那一篇,作者文字功底不错,比当下时兴的那些史论之作,明显高了几个档次,只是论述之时,有些欲说还休的羞答答之气,不知是否受冰点的影响。另外,把散见的文章汇成文集,观点不必修订,文字还是应该修订一下,引文重复和立论重复...
文風和陳旭麓太像瞭
评分不得不佩服作者詞藻之華美,但這無疑是一把雙刃劍,會傷害文章的簡明,稀釋論點的濃度,不少文章偏舊,也太像隨筆瞭。
评分2019第十九本:作者的史觀也許確實是能力有限的,而且這個題材也很難有新意,一篇篇文章也很少有關聯,為數不多的亮點也許就是作者孜孜不倦搜尋材料的態度...資本主義言利,民生主義言義,孫中山半生契而不捨於用近代文明造民生主義,走的正是一條化利為義的路
评分史書自古便分為義理、考證兩類,楊先生此書以微言大義、抒發感慨為長,並不是傳統的實證史學。楊先生師承陳旭麓先生,新陳代謝一說貫穿全書,從鴉片戰爭一直論述到新文化運動,其中涉及瞭近代所有重要事件,文字典雅,注重鋪陳,不在通俗易懂之列。然而在書寫中長於抒發情感,卻短於考察事物發展的前因後果;對事件的發展結果論述明確,卻又不自覺地陷入曆史決定論的陷阱之中。結構上稍顯散漫,不少文章更像是史學漫筆。相較於羅誌田《權勢轉移》,史學功力便略顯不足。
评分2019第十九本:作者的史觀也許確實是能力有限的,而且這個題材也很難有新意,一篇篇文章也很少有關聯,為數不多的亮點也許就是作者孜孜不倦搜尋材料的態度...資本主義言利,民生主義言義,孫中山半生契而不捨於用近代文明造民生主義,走的正是一條化利為義的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