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松,作家、诗人、文学&艺术评论家。1972年生于辽宁抚顺,现居上海。作品有小说集:《空隙》(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抚顺故事集》(广东人民出版社2015);志怪赏读《细听鬼唱诗》(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随笔集《最好的旅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即出)。
继2015年登上国内众多年度好书排行榜的《抚顺故事集》之后,2017年,作家赵松推出了风格迥异的新作——《积木书》。
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短篇小说集”。因为它并非“短篇小说”的“合集”。
我们可以称它是“一部小说”。因为它是由很多闪烁着各种小说元素的独立短章构成的书。
它不是各种故事碎片的收纳箱,也不构建完整的故事。它改造那些仿佛要生成故事的碎片,顺势将原本残缺的它们雕为成品,像安静的零部件……
其中总会有某些篇章,让你在读后自然联想到其它的某些。它们之间总是隐约着暧昧不明的关系或相投的气息。
当然,它们也像积木,只是它们并没有那么单纯。构成它的每一篇里都会这样或那样一些短篇小说的特质。但它们绝非那种果实的状态——轮廓清晰、形象明确,不,它们更像被突然击中的果实,而文字像镜头模糊的高速摄像机,捕捉到那些瞬间,又近乎虚拟。
在这部书即将付印的最后时刻,我们跟赵松做出了一个默契的决定:删除长达八页的目录。“这样,”赵松说道。“就意味着,谁要想在看后重新找到其中的某一篇,就不得不在书里仔细查找……我自己也不例外。”
《积木书》是一场“小说”的阅读游戏。它是什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选择了什么样的阅读路线和想象的方式。
看的力量:读《积木书》 赵冬妮 作为赵松的小说新作,无论是与之前赢得关注的《抚顺故事集》,还是与更早的《空隙》相比,这部《积木书》都是出人意料的。这一次,他不仅远离了那种貌似传统的叙事,甚至还有意偏离了现代小说的那些常见方式,坚定而又执著地要展现出使小说更成...
评分看的力量:读《积木书》 赵冬妮 作为赵松的小说新作,无论是与之前赢得关注的《抚顺故事集》,还是与更早的《空隙》相比,这部《积木书》都是出人意料的。这一次,他不仅远离了那种貌似传统的叙事,甚至还有意偏离了现代小说的那些常见方式,坚定而又执著地要展现出使小说更成...
评分《积木书》 上河-河南大学出版社 现已出厂发售。 它不是“短篇小说”的“合集”…… 它是“一部小说”…… 它就像各种碎片的收纳箱…… 它们被雕琢为彼此独立而又相关的零部件…… 它们像安静的积木…… 总会有些篇章,让你联想到其它一些…… 它们之间总是有着暧昧不明的关系...
评分写作者赵松,曾经对着冬天里窗户上结霜的窗花,不厌其烦地描写它们的形状、光线穿透而成的阴影,每天换一块玻璃写。 写作成为他暗夜里的生存方式。在幽明闪烁的小说空间,他搭建一个文字构筑的世界,文字的构成材料是气味和光线。他是一个耐心又颓唐的光影设计师。 搭积木...
评分写作者赵松,曾经对着冬天里窗户上结霜的窗花,不厌其烦地描写它们的形状、光线穿透而成的阴影,每天换一块玻璃写。 写作成为他暗夜里的生存方式。在幽明闪烁的小说空间,他搭建一个文字构筑的世界,文字的构成材料是气味和光线。他是一个耐心又颓唐的光影设计师。 搭积木...
他不讨巧,甚至谈不上有趣。但就是吸引人一直看下去,而且内心会有种半冷漠的安全感。
评分多米诺骨牌效应,故事镶嵌在对物事的体验中。阅读的时候,感受游离在故事边缘的那种欲罢不能的磁力。对于文学,我不懂理论,也不屑搬弄理论,让我做个聆听直觉指引的门外汉,并不相信智力的途径。所谓规则,就是没有规则。
评分已购。下午在儿科医院排队时读的,非常喜欢,比《抚顺故事集》更合我胃口,无目录,片段的混合给我鬼影重重的感觉~~虽然如此,这样的写法却不是我现在能学习的。。。
评分迷人的碎片,几次出差途中看完
评分读完赵松《积木书》,也许叫文学素描更合适,完全脱离色彩的是素描,完全脱离剧情的小说呢,也许是剩下的描述练习,相较《风格练习》,它则在另一个范围的广度上,用文学素描探测人事轨迹,人类最初产生素描的冲动,乃是出于他们的实际需要:搜寻某物,测定位置,安放某物,安置自身。这和赵松的文学素描非常相像,每一页的描述都是在把素描线在人事边界来回拉锯,描述边界的扩展,无疑是对小说的一种探索。就像哲学家斯宾诺莎平素很是喜欢画画,据说他会随身携带一本素描簿,用来画下眼见之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