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与无端

多元与无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刚,1972年生,江苏宿迁人。1987-1992年就读于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1998年于武汉大学获哲学硕士学位;2004年北京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2007-2008年访学于巴黎第十大学(Nanterre)哲学系。现任教于中山大学哲学系,中山大学现象学研究所、法国哲学研究所。以德国哲学、法国哲学和现象学为主要研究领域。著有专著:《本原与延异——德里达对本原形而上学的解构》,(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06)、《开端与未来——从现象学到解构》(商务印书馆,2012);译著:《论精神——海德格尔与问题》(德里达,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总体与无限——论外在性》(列维纳斯,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另有论文二十余篇。

出版者: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朱刚
出品人:
页数:186
译者:
出版时间:2016-11
价格:3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214195678
丛书系列:凤凰文库·纯粹哲学系列
图书标签:
  • 哲学 
  • 列维纳斯 
  • 现象学 
  • 列维纳斯研究 
  • 法国哲学 
  • 西方哲学 
  • 朱刚 
  • Levinas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本书以列维纳斯对传统西方哲学中“一元开端论”的解构为视角、以“多元论”和“无端学”为其前后期不同的解构路径,对列维纳斯哲学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和重构。

本书即是对列维纳斯两条解构路径的展示与探讨。本书以列维纳斯对传统西方哲学中“一元开端论”的解构为视角深入研究列维纳斯哲学。本书认为,列维纳斯哲学的主旨是要消解各种总体以拯救作为外在性或无限的他人。而由于各种总体又都是建立在“一元开端论”的基础上,所以对总体的解构最终又深化或具体化为对“一元开端论”的解构。本书认为列维纳斯对西方哲学中“一元开端论”的解构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在以《总体与无限》为核心的前期思想中,列维纳斯是通过“多元论”来解构传统西方哲学中的“一元开端论”及其造成的各种“总体”。其具体策略是:确立每一个存在者的独一性,认为每一个自我的内在性都是不可还原的(不可还原到任何一种总体上,无论是国家、人类、还是历史),进而把每一个自我、内在性、心灵、主体性都展现为新的起源或绝对的开端,这样便建立起真正的多元性(多重开端),从而消解一元性,最终使总体破裂。而以《别于存在或去在之外》为核心的后期哲学则代表着列维纳斯解构“一元开端论”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一阶段,他不再是通过解构开端的“仅有性”或“一元性”、不再是通过确立“多元性”与“多元论”来解构“一元总体”,而是通过对“开端”本身的解构、通过展示出在任何开端之前早已就有的“无端”之维,来解构“一元开端论”以及各种总体。这一“无端”之维就是伦理,就是善良,就是自我对他人的替代……所有这些,从存在论和自我学上看都是“无端的”,没有根据和理由的。它别于存在、先于自我,它处在自我的“前史”之中,来自“不可记忆的过去”。这一解构策略被列维纳斯称为“无端学”(an-archéologie)。所以,列维纳斯对传统西方哲学中“一元开端论”的解构策略就从前期的“多元论”走向后期的“无端学”。

【名人推荐】

列维纳斯的哲学文本以晦涩艰深著称,这是因其思考的形而上学和元伦理学的风格所决定的。朱刚的研究、分析和阐述能够把握其细微之精髓,并且在不失本意的情况下用易于理解的语言做出重述与再构,深入而清晰地提供了一幅列维纳斯的思想图像。它与朱刚在商务印书馆《现象学文库》中出版的德里达研究专著《开端与未来——从现象学到解构》恰好构成姊妹篇。

此外,朱刚在该书中十分清晰地梳理出列维纳斯如何在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基础上做出突破性尝试的思想途径,这个梳理对于重审现象学从德国到法国的承接与转变的思想脉络有重要的意义。

从总体上看,这部著作代表了汉语领域的列维纳斯研究的最新成果。

——教育部长江学者、中山大学现象学研究所所长、外国哲学学科负责人倪梁康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因为是论文集,所以有很多重复的地方,不过讲列维纳斯确实很清楚了。列维纳斯在海德格尔区分存在与存在者差异后,更为彻底的解构传统形而上学,出走存在论,提出伦理先于存在。在绝对的无限的他人的面容中,自我承担起责任,无条件地侍奉他人。正如结尾所说,形而上学只能是两希传统中择一而行吗?

评分

比列维纳斯本人的好懂很多很多

评分

浅薄,比起复旦大学教授。中间论述还不错。

评分

弗洛伊德在《忧郁与悲悼》中通过对忧郁这一精神病状的分析,指出了自我前景中萦绕不散的它我;拉康则从“大他者”走向“小客体”,结构又解构了他者的存在——在精神分析中,他者往往是病理性的虚诞存在,伴随着欲望的空虚机制;列维纳斯则在相似的框架中翻转了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于是,避无可避的他者成为了我对他人先在的伦理与责任——籍此,他也将哲学推向了多元与无端。本书在问题框架内写出了列维纳斯和现象学的诗性——在意象丛的电光火石间催生启发性情动(affect/Befindlichkeit),只不过,海德格尔的哲学是闭眼沉思的,因此他沐浴在阳光瀑散的孤独与先死之中;列维纳斯的哲学是直视他人面容的,因此他处在他者威临的穹顶之下;梅洛-庞蒂和于贝尔曼的哲学则是抬望眼的,于是他们实际活在物我相融的“在-之间”。

评分

列维纳斯当然不是全部,绝对他者,他人的呼召,邻人,责任,对他人呼召回应而成的我,作为未来的他者、无限时间存续的孩子,他的哲学带着太多太浓重的犹太神学色彩,但这并无损于列维纳斯的魅力,他仍然为我提供了一条走出西方主体哲学和海德格尔存在论迷雾的路径,我并非绝对孤独只能看到死亡的此在,而是为了拯救他人而“在这里”,何其感人。“面对面”的呼召,享受与“家政学”实存,给了我一些关于新唯物主义的思路,当然他此时的话语仍是海德格尔式的:享受并非本真的存在,回应他人的呼召才是。朱刚老师的解读很清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