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见证

诗的见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切斯瓦夫•米沃什(Czesław Miłosz) 波兰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史家。1911年出生于波兰第一共和国的立陶宛。“二战”期间在华沙从事地下反法西斯活动。“二战”后在波兰外交部供职,曾在波兰驻美国及法国使馆任文化专员和一等秘书。1950年护照被吊销,后选择了政治 流亡的道路。先在法国获得居留权。1960年应邀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授,1961年起定居美国。曾荣获波兰雅盖沃大学、美国哈佛大学、意大利罗马大学等近十座世界知名学府的荣誉博士学位及各种勋章。1978年获俗有小诺贝尔奖之称的诺斯达特国际文学奖。198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在对他的授奖词中说:“他在自己的全部创作中,以毫不妥协的深刻性揭示了人在充满剧烈矛盾的世界上所遇到的威胁。”2004年8月在波兰克拉科夫逝世,享年93岁。

出版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波兰)切斯瓦夫·米沃什
出品人:上海贝贝特
页数:232
译者:黄灿然
出版时间:2016-10
价格:39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549583690
丛书系列:文学纪念碑
图书标签:
  • 诗歌 
  • 米沃什 
  • 文学理论 
  • 波兰 
  • 诗 
  • 文学 
  • 黄灿然 
  • 外国文学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本书乃米沃什应哈佛大学诺顿讲座之约所做的六次讲演的结集。米沃什关于诗歌的见证功能的阐释极其精辟。借助这本小册子,米沃什论述了诗歌之于时代的重要性。米氏所言并非老生常谈,他提醒世人关注的恰恰是诗歌的一个古老的传统,同时对于二十世纪的反省为这一思考维度提供了更为明晰的指向。精装本列入“文学纪念碑”丛书(序列号021)。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从生物学课(意味着科学世界观的胜利)、诗人与人类大家庭的割裂等角度探讨了二十世纪诗歌具有阴郁、末日式音调的原因,并试图调和自波德莱尔后的现代诗与古典主义之间的争辩关系。 但米沃什也并未对战后现代文明的脆弱而感到绝望(它所呈现的诗歌面貌大多无非是一句碎语或一个...  

评分

虽然作者和译者都是我很尊敬和喜欢的诗人,但是这本书却似乎缺乏内容的重量。只能说开卷有益了。 p91 只有在我们的时代,人类才开始设想同时发生的现象,并因此感到一种道德焦虑。。。。那些知道而不说的人;那些说而不知道的人。 p126 小卵石的坚固与人的软弱。

评分

透过不甚完美的翻译,我们依然可以窥见米沃什的愤怒,尽管在我们这个国度这份愤怒被视为极权并加以摒除了,米沃什说的当然不是真理,而是实实在在的大白话,但不幸的是,我们可能甚至再也听不到了。 一 从我的欧洲开始 不管是个人还是人类社会,都在不断地发现只有直接经验才...  

用户评价

评分

米沃什说“诗歌是一份擦去原文后重写的羊皮纸文献,如果适当翻译,将提供有关其时代的证词。”毫无疑问,这也是他在这本书中的一个主要的命题——诗歌是时代的见证。 但是,如何见证呢?米沃什以纳粹时期的德国、斯大林时期的俄国为例,证明很多诗人的作品在“见证时代”这个命题上是失败的。作家们往往面对苦难想发声而“失语”。而对于现代派强调的“为艺术而艺术”,米沃什也嗤之以鼻——“这种小小的孤独练习,导致诗人与人类大家庭的分离” 于我而言,我觉得米沃什倒是想从现代主义、现实主义和古典主义之间找到一种平衡。现实主义要求诗人与人类这个大家庭保持联系;古典主义要求诗歌诉诸传统和形式;现代主义则要求诗人“为艺术而艺术”,追求更加个人化的表达。这三种相互矛盾的东西往往共存于一个二十世纪诗人的身上。 .....字数不够了

评分

不得不说,米沃什对时代和诗歌的洞察真是深邃。值得一读再读的经典。铮铮醒语。

评分

《生物学课》一章,诗见证历史后,坚定又饱含希望。事到如今,绝望和虚无已经是陈腔滥调了,让我们进入威廉·布莱克的神圣想象力。

评分

评分

迄今为止对我影响最深的诗学课。之前百思而不得其解的问题在此有了答复,既是启蒙,也是开拓。作者作为二十世纪的见证者,背负着一段沉重的历史,不仅关注诗歌,还有诗歌产生的土地和土地上的人,以及人中产生的文明。以诗歌为线索,串起了纵向的时间、横向的空间与无定形的人性,既有回顾,也有憧憬。第六“论希望”一章,西蒙娜·薇依女士的“时间和美”把长期笼罩在心头的叔本华先生以相对性为食的“痛苦与无聊”暂时驱散,实属意外惊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