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独特价值在于,它是古典文学研究界最早采用语言分析的方法看待古典诗歌如何构成的著作之一。作者提出,“‘汉诗是汉字写成的’是重新理解古典诗歌尤其是特别凸显着中国诗特色的近体诗的关键”。因此,作者不是对一篇一首的诗词进行微观的分析,而是从宏观的语言体系的角度对于古典诗歌在特定历史时 期的整体风貌和动态发展作出把握。以精准的艺术感受力为支撑,如快刀斩乱麻般解剖、厘清印象式与教条式的传统诗歌批评。本次最新修订,又收入《语言学批评的前景与困境——读高友工、梅祖麟著<唐诗的魅力>》作为附录,更完整地展现了作者对诗歌语言学批评的看法。
翻这本书缘于一个好小的问题,为了方便解释,往往从语法角度分析诗歌,渐渐导致一种读诗的整体性美感体验的丧失,心下惶惶然,而近来脑中所思愈发明朗,好像自己时刻监督着自己似的,难得有一刻闲散的“吾忘我”。当艺术的自由丧失,道德理智主宰情绪和感受的时候,很多...
评分葛兆光的《汉字的魔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学札记》最近又由复旦大学出版社重版了,这是一册好书,然而从辽宁教育再到复旦此版足有八年时间,却总有一处小瑕疵如影随形。作者在“新版序”坦承“身心俱疲,年岁渐老”,看来难有更正之日。第二章“语言与印象——中国古典诗歌语言...
评分背景和意义(关于第一章) 这里涉及一个我国古代诗歌批评传统习惯用历史背景限定诗歌的意义的阐释传统。葛兆光对之提出了质疑,认为诗歌的魅力在于它的多义性,含混性,ambiguity。如果用历史背景固定了阐释的方向,用作者的话说就是画地为牢对之的貶抑,而不是对诗歌的尊重...
评分翻这本书缘于一个好小的问题,为了方便解释,往往从语法角度分析诗歌,渐渐导致一种读诗的整体性美感体验的丧失,心下惶惶然,而近来脑中所思愈发明朗,好像自己时刻监督着自己似的,难得有一刻闲散的“吾忘我”。当艺术的自由丧失,道德理智主宰情绪和感受的时候,很多...
评分今天看葛兆光老师在《汉字的魔方》中的签名,还写了“旧时舞文弄墨之作”,不禁感动,序中写回忆那个写书年代,白天能在人群中体验着现代的抗争和激情,晚上却也能回到陋室沉浸在诗歌之中不再有任何喧嚣,人居然可以这样生活,这真是一个奇妙的体验。 书皮是我爱的紫色。买书...
看了以后,不禁想写近体诗了。平仄的规律,节奏的规律,意向,诗眼,虚字,都被说出来了。
评分材料厚密,可惜所获不多。
评分言不尽意,破而未立。论诗背景则成史事索解,谈言印象俱为以矛攻盾,一二篇痛斥之病,眼光犀利;至于论意脉语序、格律、典故、虚字、诗眼则或逊色,然言及如今白话诗本与古典诗之割裂(非若一般文学史所谓黄遵宪、谭嗣同诸辈的转变,亦或胡适所云禅门语录,理学学案的语言风格转化),白话诗源自宋诗的偏隘意义为诗之传统,则独具只眼。看文风嗜用比喻类似之介,葛兆光早年真是活脱脱才子风洋溢……
评分作者在后记中说道:“ 于是我希望从诗歌语言形式出发建立一个新的诗歌阅读规范,尽管我知道“规范”有时是阅读的基础有时是阅读的桎梏,但诗歌毕竟是语言文字按一定形式组成的,就像刘勰说的那样 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何况中国古典诗歌尤其是近体诗本身的形式意味就很强烈呢!在这种语言形式基础上理解诗歌虽然不免有些拘束、刻板,但总比漫无边际、随心所欲的想象来得准确,这就是我写这本《汉字的魔方》的最初动机。”,可参观作者的《唐诗选注》,两本书相映成趣,互通言诠。
评分此书读的较晚,若非此番重整书房大概已忘却,葛君以西方语言学明辨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构造,旨在釐清传统诗歌赏析的惯性思维,读毕颇能启发;窃以为作者少时撰成此书,或有建构体系化理论之雄心,从批评“背景分析法”,到谈意脉、格律、典故、虚字、诗眼,多归结为二元对立,虽未成体系,横向比较亦多漫笔,却从纵向分析了古典诗歌以此对立于相互激荡中不断发展,具体表现为不断陌生化的过程;写古体诗到近体诗之变、唐诗与宋诗的分野,看似明白,却有言不尽意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