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多伊尔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历史学教授,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著有《欧洲的旧秩序:1660-1800》(第2版,1992)、《法国大革命的起源》(第3版,1999)、《旧制度下的法国》(2001)、《牛津法国大革命史》(第2版,2002)、《贵族及其大革命时期的敌人》(2009)等。
二百多年前的法国大革命影响为何如此深远?它与此前的美国革命和此后的俄国革命等有何关联?它到底是黑格尔眼中“灿烂的黎明”,还是道德理想国的覆灭?在这本书中,法国大革命研究大家威廉•多伊尔并不是在复述一个为人熟知的故事,而是力图深入探究这场革命对人类社会意义何在。
本书先是探讨法国大革命的那些熟悉意象,有来自狄更斯、奥希兹女男爵和托尔斯泰的,还有“没有面包,就让他们吃蛋糕”的传说以及三色旗。随后,通过简要考察旧制度及其崩溃,多伊尔分析了革命是如何发生的:旧制度如何变得过时,成就如何满足不了野心。多伊尔努力让读者认识到: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以及法国以外历时久远的文化、制度和社会结构,今天的我们仍然生活在这场革命的遗产之中。全书最后部分则思考了这场革命为何会引起那么多的争议。
1989年,法国大革命二百周年纪念之时,一种对法国大革命新的历史解释在西方取得了主导地位,这一新的解释被称为法国大革命的“修正主义”。与传统的法国大革命解释不同,这一“修正主义”的观点是,法国大革命的最初动力主要来自思想方面,而不在于社会经济方面;它也不是由资...
评分1989年,法国大革命二百周年纪念之时,一种对法国大革命新的历史解释在西方取得了主导地位,这一新的解释被称为法国大革命的“修正主义”。与传统的法国大革命解释不同,这一“修正主义”的观点是,法国大革命的最初动力主要来自思想方面,而不在于社会经济方面;它也不是由资...
评分★第一章 回响 波兰人先是于1794年高唱《马赛曲》以抵抗对其祖国的瓜分,后来又于1956年唱着《马赛曲》反对苏联的暴政。□□□□□1789年革命之后,没有几个国家不曾经历过类似的场景, ┗━━ 20世纪的平行线 列宁、斯大林、希特勒□□□□□这样的人物,已经取代罗伯斯庇尔或...
评分1989年,法国大革命二百周年纪念之时,一种对法国大革命新的历史解释在西方取得了主导地位,这一新的解释被称为法国大革命的“修正主义”。与传统的法国大革命解释不同,这一“修正主义”的观点是,法国大革命的最初动力主要来自思想方面,而不在于社会经济方面;它也不是由资...
评分法国如今仍会不时纪念大革命,作为法兰西的建国神话,大革命的重要性,似乎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其实,大革命的意义,远不限于法国,研究现代社会起源、现代文化发生的学者,往往回溯至大革命。大革命传播的共和、民主理念,一旦释放,旋即化为改造世界的力量,封建制度再难阻...
法国大革命并不只是简单的世人所知攻克巴士底狱和那看上去响亮光辉的人权宣言那么简单 这场革命从1789年开始到1799年拿破仑上台结束 期间的各种政治力量与行为相互交织产生的结果与影响才构成了世人所熟知的这场“伟大”革命 论其结局的影响甚至要持续到1815年拿破仑退位 某种意义上这场革命将旧贵族的欧洲推向了深渊 而它的意义也诚如作者所言—启蒙精神的胜利 这是不可代替与忽视的 而这也是东方某国近代以来所有革命运动都不具备的成果;恐惧是革命的长子;可以作为《旧制度与大革命》的导读;真正带着严肃的态度审视历史与革命的人都不会对革命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但是 人类社会却少不了革命 它终会在下一次民众愤怒的站起前静静地等待 而一旦来临 谁都难以承担它的怒火
评分太浓缩了,看的晕晕乎乎的。 同一段历史,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底谁有理,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希望谁更有理。
评分大量的信息向一个入门者涌来,结果往往是一无所获。
评分言簡意賅的敘事和條理清晰的結構,法國大革命的遺產既有人權、民主、平等、國家,也有極權、恐怖、密謀、變數,至今仍有餘威蔓延,有趣的還有Anglophone /Francophone的差異評價。#讀一把#009
评分读读原文,可感知史家下笔之灵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