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1952-1997),北京人。中国著名学者、作家。年轻时在云南农场作过知青,插过队,做过工人、老师。1978年至1982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习。1984年前往美国留学。1986年获匹兹堡大学硕士学位。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1992年后开始成为自由撰稿人。1997年4月11日因心脏病突发逝世于北京。
《沉默的大多数》是当代作家王小波创作的杂文随笔集,收录了作者的杂文名篇。包括思想文化方面的文章,包括从日常生活中发掘出来的各种真知灼见,包括对社会科学研究的评论,包括创作谈和文论,包括少量的书评,最后还包括一些域外生活的杂感以及对某些社会现象的评点。
预言家,这是一个有点天真的词语。历史上最有名的当属——隆中对,孔明先生纵谈形势,三分天下。这些没有主动预谋的预言,小波说过一些,果然说中了,倒是值得披上一件“预言家”的外衣。 稍加注意,会发现小波发表在上世纪九十年中期的部分杂文,有好些篇幅指点社会江山,针砭...
评分王小波老师1995年发表的文章《花刺子模信使问题》里说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中亚古国花刺子模有个古怪的风俗,凡是给君王带来好消息的信使,就会得到提升。给群王带来坏消息的人则会被送去喂老虎。于是将帅出征在外,凡麾下将士有功,就派他们给君王送好消息,以使他们得到提升...
评分十年,是一个小小的轮回,足够我们忘记许多人或者事,真挚的爱情都难以保持如此之恒久,但王小波凭着四卷文集,战败了时间。 1997——2007,在王小波离去的十年间,生活有何改变?无非是天增岁月人增寿,大家都老了十年。比较明显的变化是,上网费从一小时8元,降到了一个月80...
评分 评分从我最开始有思想能力的时候起,我就长期性的处于一种极度困惑与矛盾的状态中,因为做为一个没有多少独立思考能力的小孩来说,我经常在提出一些问题的想法时遭到群攻。无论一个人的年龄和经验如何,当他处于经常遭受论点攻击的环境之下,都很难能坚定的保持自己的独立思想。 ...
王小波文字中的这种“荒诞的幽默”,某种程度上也许是对它背后的残酷的一种和解和豁达。而在幽默之下,却是他严肃理性的思辨和作为一位中国知识分子的诚恳。
评分也只有王小波的杂文集,400多页也不嫌多,看几天也不觉得闷。 毕生追求有趣和自由、始终坚持独立思考的王小波,多少年以后仍然是华文世界难以超越的作家。 有趣这件事,无法模仿。
评分这世界有过王小波真好
评分这么大年纪才看了王小波的第一本书,也觉得恰恰好,早一点我都看不懂,不过也可能因为看太晚了人生才一直这样稀里糊涂。说这本书,其实也有几个话题翻来覆去地,变换着花样地讲,有几篇倒也有点无聊。不过比起文章,更能感受到的是这个文章背后的人的魅力。王小波,人对了,写什么都是对的。并不是因为他的话多有道理,多让人信服,而是能感觉到他价值观的客观公正理性,看待这个世界方式是犀利毒舌却又温柔。与其说这文字与众不同,不如说这人独一无二。再看多几遍都不够。
评分我必须说,给五星是因为我就是喜欢这种说话的调调,很个人(无数次重复的经历),很自我,很嘲讽。早点读到,当年就不会被韩寒迷惑到一下下了。另一个副产品是让我对罗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读过《黄金时代》两遍,想发现好在哪里,徒劳,远不如读这本痛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