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察洛夫(1812—1891), 19世纪俄罗斯著名作家,在辛比尔斯克(今乌里扬诺夫斯克)出生,父亲是富裕的商人。1834年莫斯科大学语文系毕业后到政府工作达30年。1847年,第一部长篇小说《彼得堡之恋》(原名《平凡的故事》)出版,描写一个地主少爷顺应资本主义兴起的局势,成为一个实业家的故事,赢得了评论家别林斯基的好评。1852年至1855年间作为海军中将叶夫菲米·普佳京的秘书随他航行到英格兰、非洲和日本,后经西伯利亚返回俄罗斯。冈察洛夫据此旅途写作的游记《战舰“巴拉达”号》在1858年出版,翌年又发表长篇小说《奥勃洛莫夫》,大获好评。1867年,他辞去政府职务,并发表他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悬崖》(1869年)。冈察洛夫终身未婚,1891年在圣彼得堡逝世。作者总论自己的三部长篇小说,捍卫现实主义,反对自然主义和“为艺术而艺术”,在当时颇有影响。
我希望我会成为盖茨比,可是我有太多的奥博洛摩夫精神········法克的········ 上面这句话是我在读奥博洛莫夫时的感觉,后来,我终于在回校的火车上读完了这本书后,我知道了,我算个什么东西, 这个假期,我一如既往的做了充分的计划,结果,也一如既往的混了...
评分看了前言,对书有一点点的失望,但看完之后,真想大喊一声“好书!” “要不现在起来,要不永远不起来!”而大多数人都像奥勃罗莫夫一样选择“永远不起来”---这个阻力最小的方向。这也是大多数人一辈子碌碌无为,原地踏步的原因。现在就行动,哪怕每天就进步那么一点点,日...
评分奥勃罗莫夫是作为俄国文学史上最后一位多余人的形象登场的,与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和莱蒙托夫的毕巧林相比,奥勃罗莫夫已经彻底堕落,他可以成天赖在床上不起,对于金钱也完全没概念,被狐朋狗友骗钱甚至仆人把他的零钱装进自己的口袋他也不知,外面的世界已天翻地覆他一...
评分我个人觉得我身上有着相当多的“奥勃洛莫夫精神”,而进一步我觉得几乎人人身上都有,并且还不止在人的身上,在组织上民族性格上乃至国家政权上都有着“奥勃洛莫夫精神”的影子,这怕是与“阿Q精神”是一样的存在。 本书的开头真是“惊人”,这里并不是有什么新奇的表现手法,...
就是一个穷极无趣的人,终日无所事事地无聊过活。小说则是把他的无趣事无巨细地展示出来。无论如何,我不喜欢这个故事,更不喜欢这个人物。如果要说这本小说有什么意义,那就是他引以为戒,告诉我千万不要成为像奥勃洛莫夫一样的人了。
评分奥同学也太可爱了吧,找到真爱不敢占有,没有安全感缺乏自信,爱吃喝大于穿着,关键是不要出门不要交际分分钟躺着就好,积极进取的基友安德烈也改变不了他。终于娶了母爱型妻子,放弃了对未来生活的内心挣扎,活在被遗忘的角落里,平静生活是第一要务,死于中风。我羡慕他。奥丽加的女性主义萌芽毁在婚姻生活里也值得一看。劳动妇女阿加菲娅的忘我劳动真是穿越两个世纪被男权社会推崇的楷模。
评分非常喜欢,一本神奇的小说,还写了篇论文。不太赞成把奥勃洛莫夫归为“多余人”。作为俄罗斯人,或许可以说奥集中体现了俄罗斯民族的精神特质,不过作为外国学者,这样的说法总觉得有偷懒讨巧的意味。奥勃洛莫夫身上或许有某种世界性的,甚至是预示着20世纪的东西。卢卡奇《小说理论》中有很精到的评述,不太喜欢杜勃罗留波夫的分析。与《地下室手记》和《魔山》等小说存在某种关联性。
评分十九世纪沙俄拖延症社恐死宅生活,懒散怠惰、沉溺幻想,但其实奥勃洛莫夫的性格与扎哈尔、房东太太等人迥然不同。扎哈尔等人向来就混沌无知、庸庸碌碌,而奥勃洛莫夫是一只温柔的鸽子。彼得堡官场程式化的规章制度和冰冷的人际关系使得生性敏感的奥勃洛莫夫对现实生活失望透顶,他开始向往童年理想中那种的乐园生活,而接连不断的打击让他愈发怀疑俗世生活的意义,最终他只能以梦为食。他并非因懒惰而幻想,反而是因幻想而懒惰;他不是个重物质享受而轻视精神追求的人,反而是因为重精神而轻物质,他的内心始终充满对彼岸的渴望。他仍旧是个善良的人,配得上施托尔茨的友谊和奥丽佳的爱情。
评分真实的可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