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索尔·贝娄 小说 美国 美国文学 外国文学 文学 外文经典 2016
发表于2025-02-16
更多的人死于心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著名植物学家贝恩·克拉德事业上成就斐然,生活上却不尽人意。他是个理想主义者,向往一种纯洁浪漫的爱情,一个共享天伦之乐的传统家庭。在第一次婚姻失败以后,贝恩吃尽了追求女人的苦头。他独身十五年,尔后与一位比自己年轻二十岁的妙龄女郎结婚。可这位名医家的独生女并非自己的理想妻子,贝恩内心深处仍有那么一种无以排遣的孤独感。他原想根据自己的理想设计生活、设计自己,结果却被生活所设计。他不得不在夜深人静时在祷告中向上帝哭诉:天哪,哀伤更致命啊!
一代文学大师索尔·贝娄第十部小说
一名古怪的俄国文学教授离开巴黎,宁愿和舅舅住在一起
一位植物学界的天才却在遇到女人时成了一文不值的笨蛋
“对当代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
妙笔生花……具备贝娄典型的喧嚣之抒情性。——《华盛顿邮报》
在我看来,索尔·贝娄和威廉·福克纳支撑起了二十世纪美国文学。——菲利普·罗斯
索尔·贝娄(Saul Bellow,1915-2005),美国作家。生于加拿大魁北克省的拉辛,在蒙特利尔度过童年。一九二四年,举家迁至美国芝加哥。一九三三年,贝娄考入芝加哥大学。两年后,转入西北大学,于一九三七年毕业,并获得社会学和人类学学士学位。同年,赴威斯康星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之后长期在大学执教。
一九五三出版的《奥吉·马奇历险记》使他一举成名,奠定了他的文学地位。其后,他陆续出版了《雨王亨德森》(1959)、《赫索格》(1964)、《赛姆勒先生的行星》(1970)、《洪堡的礼物)(1975)、《系主任的十二月》(1982)等。这些作品袒露了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苦闷,从侧面反映了美国当代“丰裕社会”的精神危机。此外,贝娄还出版过中短篇小说集、剧本,以及游记。
贝娄可以说是集学者与作家于一身,他在创作上继承了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某些传统,并采用了现代主义的一些观念和手法,强调表现充满矛盾和欲望的反英雄。他曾三次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一次普利策奖;一九六八年,法国政府授予他“文学艺术骑士勋章”;一九七六年,由于其作品“融合了对人的理解和对当代文化的精妙分析”,贝娄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索尔·贝娄从容地掉着书袋并以丰富的句式再现了短期内两种心理的剧烈演变。矛盾交织在大量篇幅当中,厌恶希区柯克的贝恩舅舅踏入了希区柯克式的漩涡,植物学家因“杜鹃花”而丧失了尊严,随波逐流意味着欺骗的开始。即便再以天才之名远赴遍布黑夜的赫尔辛基,恐怕也难找回曾经远离尘嚣的自己,但他却要最大限度地避免被一种沿袭了上千年的欲望所吞噬,他至少要为理想主义的本质争取一番。我想但凡作家写的都是孤独,他们无数次地窥探身陷囹圄的灵魂,或旁观或介入,然而留下的皆是面对绝症时拐弯抹角的无奈。尽管贝娄频频以人物之口道出关于人生在世的真知灼见,但他深知无法着手解决一种孤独,就像一场难以言喻的能量守恒,心碎是多数人逃不掉的宿命。不过本书并无兴趣渲染惆怅的情绪,往另一个的方向想,也许更多的人在漫长的心碎中微妙地接纳了过去。
评分作者在书里不停地拿现代人受到的自由和欲望的折磨,与战争年代人们受到的肉体和压迫的磨难做比较,想要说明人们现在受到的这种磨难并不亚于之前。 其中引用了一则有意思的俄国寓言,说天使们前来给人们注入爱情,却发现人的灵魂尚未做好准备,于是天使只得将它注入肉体,最后产生了可怕的后果。 于是,一个人无论如何去合理化自己的行为,最终会发现,自己受制于的,还是自己的本能。shit!
评分看了两遍,膝盖好疼。哭着跟朋友说你看我其实是理想主义者,朋友说没有你只是懒和蠢和胆子小【。
评分前面推进好慢,最后两章骤然高潮,一切软弱、退缩和突破、选择都合情合理。爱的代价可能是让人失去天赋,但最终人还是要回到自己那个世界。在这过程中我们都免不了要心碎。
评分201704《惊魂记》被黑得最惨的一次。
“我真想试着让妈妈明白,自由所遭受的苦难也应给予考虑。否则我们等于把一种高标准让给极权主义,我们会说只有压迫才会使我们保持诚实。” “至于我自己这一类人,由于朦朦胧胧地相信,我们若不使生存成为一种转折点,那么我们的生存便将毫无价值,于是分别从事人文科学、诗...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更多的人死于心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