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告别

最好的告别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阿图•葛文德

白宫最年轻的健康政策顾问,影响奥巴马医改政策的关键人物,受到金融大鳄查理•芒格大力褒奖的医学工作者,《时代周刊》2010年全球“10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榜单中唯一的医生。

哈佛公共健康学院教授,哈佛医学院教授,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病患安全挑战项目负责人,《纽约客》等杂志的医学专栏作家。

美国麦克阿瑟天才奖获得者,2003年美国最佳短篇奖得主,2002及2009年美国最佳科学短篇奖得主,2009年荣获哈斯丁斯中心大奖,2004年被《新闻周刊》评为“20位最具影响力的南亚人物”之一。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作者:[美] 阿图·葛文德
出品人:湛庐文化
页数:248
译者:王一方 主编
出版时间:2015-7-31
价格:CNY 54.9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213067792
丛书系列:湛庐文化·心视界
图书标签:
  • 死亡 
  • 医学 
  • 社会学 
  • 伦理 
  • 社会 
  • 老龄化 
  • 阿图·葛文德 
  • 美国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当独立、自助的生活不能再维持时,我们该怎么办?在生命临近终点的时刻,我们该和医生谈些什么?应该如何优雅地跨越生命的终点?对于这些问题,大多数人缺少清晰的观念,而只是把命运交由医学、技术和陌生人来掌控。影响世界的医生阿图•葛文德结合其多年的外科医生经验与流畅的文笔,讲述了一个个伤感而发人深省的故事,对在21世纪变老意味着什么进行了清醒、深入的探索。本书富有洞见、感人至深,并为我们提供了实用的路线图,告诉我们为了使生命最后的岁月有意义,我们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

作者选择了常人往往不愿面对的话题——衰老与死亡,梳理了美国社会养老的方方面面和发展历程,以及医学界对末期病人的不当处置。书中不只讲述了死亡和医药的局限,也揭示了如何自主、快乐、拥有尊严地活到生命的终点。书中对“善终服务”“辅助生活”“生前预嘱”等一系列作者推崇的理念,都穿插在故事中作出了详尽的说明,相信会给老龄化日益加剧的中国社会以启迪。

众多专家、媒体推荐。创新工场CEO李开复:作为一名医生,阿图•葛文德关注的是医疗的局限以及人的尊严。作为凡人,我们都将面对人生的终点,《最好的告别》给我们重要的启示。《新知》杂志主编苗炜:希望大家有机会能看看阿图•葛文德医生的著作,他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医学,知道医学的局限和可能。畅销书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这是阿图•葛文德最有力,也最感人的一本书。《自然》杂志:难得读到这样一本发人深省的书。

[编辑推荐]

亚马逊年度好书、《纽约时报》畅销书。

人终有一死,如何向死而生。“全球十大思想家”、美国著名外科医生划时代之作。

奥巴马、李开复、余华、刘瑜、苗炜力荐。

湛庐文化出品。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死生有度,生命无常。我们只为“生”做好了准备,但没为“死”做准备。人生的最后一道考题就是如何面对死神的召唤,恐惧、沮丧、忧伤是人之常情,再坚强、豁达的人在死神面前也无法高傲、从容起来。现世的花红柳绿、死亡过程的挣扎抗拒和对于来世的困惑迷茫都是死亡降临时不可...

评分

虽然标题很老土,但是这本书给我的感觉的确如此。社交网络上经常流传各种书单,什么人生必看50本之类,每每看到我都嗤之以鼻。我以前并不觉得有什么书是必须每个人都读的,不觉得有什么书是人生必读的。但是,这本《最好的告别》是我目前二十六岁人生里遇到的书里面,我觉得的...  

评分

一个非常好的朋友,父亲中风死在了家里。 那朋友在国外,父亲独居,被发现去世的时候,业已死亡好几天,身体都腐烂了。 苍蝇围着他,没人敢去收尸,甚至旁系亲属也不敢。 邻居嫌恶心,报了警。 朋友听到这消息,懵了。 只记得离开时和父亲还大吵了一架,为了彼此的消费观。 ...  

评分

这是一本关于“人之已老”和“人之将死”的书。围绕着高龄者,晚期(临终)病人和他们的家庭,探讨了如何选择,如何维持,如何放手等等话题。 这是一本(目前为止)Goodreads评价4.4的书,在接近一万个评价中,几乎所有的人给了五星或四星的评价。 有书评说:这本书不适合的读...  

评分

既然有老人要送别,有父母要度晚年,有青春要逝去,我想我需要了解老和死。既然说过“你好”,我想我也需要学会说“再见”。 I 我们终要渡过死亡的冷河 【……使用机械呼吸机、电除颤、胸外按压,或者在临死之前入住监护室的末期癌症患者,其生命最后一周的质量比不接受这些干...  

用户评价

评分

3.5分。临近4分是因为作者作为医生的亲身体验让这本书值得一读,生活中许多洞见非亲身体验不可得。但是我最终还是没给4分,因为作者出现了理工科学生谈人文话题的常见问题,每章主题内容交叉、重叠,仔细一看其实主旨思想用几段就可以概括。细节和感性化体验多,但和最终的结论之间的联系并不是那么直接和清晰,总而言之就是一篇篇幅很长的散文,经验洞见深刻,思辨性略差,思维结构是点状辐射,几乎没有形成完整的概念和逻辑链条。

评分

3.5分。临近4分是因为作者作为医生的亲身体验让这本书值得一读,生活中许多洞见非亲身体验不可得。但是我最终还是没给4分,因为作者出现了理工科学生谈人文话题的常见问题,每章主题内容交叉、重叠,仔细一看其实主旨思想用几段就可以概括。细节和感性化体验多,但和最终的结论之间的联系并不是那么直接和清晰,总而言之就是一篇篇幅很长的散文,经验洞见深刻,思辨性略差,思维结构是点状辐射,几乎没有形成完整的概念和逻辑链条。

评分

记忆中,从来不曾在半夜因为看书而流泪。「我们最终的目的不是好好地死去,而是好好地活到终了。」大医不仅治未病,而且需要帮助人们在最艰难的时刻有勇气做出选择,追求对自己有价值的幸福。能在这个年纪看到这本书,而不是更晚,觉得老天对我也是眷顾的。一年过去了,终于找到第一本指南。

评分

因为疾病或衰老而可能走向生命终点时,我们将如何选择前面的道路。是付出痛苦的代价依赖技术试图延长生命,还是承认生命的有限而专注当下的生活,或者寻求加速死亡的进程。我们的敌人往往不是死亡,而是我们对死亡的无准备和回避、对医学局限性的不了解和不正视。

评分

最大的难题是怎么判断到底是不是真没救了,连医生都不能确定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