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葛兆光 思想史 宗教史 宗教 文化史 历史 東亞史 台版
发表于2024-11-22
交錯的東亞宗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第一讲《应对西潮——1893年芝加哥世界宗教大会前后的日本佛教与中国佛教》【提要】
1893年9月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世界宗教大会”是一个重要的现代性事件,它冲击着世界各种传统宗教。日本佛教徒对于这一现代潮流早有准备,在会议上应对自如,说明日本佛教已经走出明治初年“祭政一致”和“神佛分离”造成的困境。但是,与日本不同,代表中国出席大会的主要是西洋各国在中国的传教士,与会的唯一一个中国人彭光誉,则以帝国官员与儒家学者身份,傲慢地坚持儒家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对“宗教”与“现代”都表现出相当不屑。中国佛教不仅缺席大会,并且在那个时期,对现代潮流也缺乏回应,虽然1895年之后的中国士大夫转手从日本学到佛教在现代的种种意义,因而刺激了晚清佛学复兴,但中国寺院佛教对西潮的反应,仍然慢半拍甚至一拍,直到“庙产兴学”直接威胁到佛教的生存,才开始了佛教振兴与佛教改革运动。然而,正是由于中国佛教的反应迟缓,使后起的中国佛教不得不面对居士佛学的挑战、现代政治和思潮的压力和日本佛教争夺空间的三重压力,使得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佛教举步维艰。对比日本佛教与中国佛教的这一现代历史过程,可以让我们重新思考有关东亚、宗教与历史的问题,检讨有关这一领域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第二讲:《橘枳之异——东亚道教交流史之概念、方法与立场的再思考》【提要】
这一讲的问题意识,来自近年来学界对中国道教在东亚流传与影响的研究现状。如何评价中国道教在东亚的影响与传播,日本、中国与韩国学界曾有激烈争论。本文以通常被认为是“(中国)道教遗迹”的若干现象为例,指出古代的中国与韩国、日本之间,自从古代巫觋、秦汉方士、中古道教以来,曾有着一波又一波的交流并留下文化遗迹,对这些文化遗迹,笼统而简单地说它“是”或“不是”中国道教的影响,其实不仅受国家立场和民族情感的影响,也往往忽略历史上这些文化遗迹的叠加过程。特别是,如果我们仔细清理中国道教在日本与韩国的流传,特别是十一世纪之后的流传,就能知道道教在东亚的流传与影响,在不同国家的历史、政治和社会背景形塑下,不仅在各个时代不同,在各个国家也不同。本文意在说明,超越国家/王朝的宗教史研究,不仅要说明文化之间的“交错”和“叠加”可能塑造了一个彼此相近的“东亚”信仰世界,更要说明的是,道教的流传与影响,在中国、日本与韩国不同背景中,曾经发生移形换位的变异。
【座谈会·附录】《纳“四裔”入“中华”?——1920-1930年代中国学界有关“中国”与“中华民族”的论述》【提要】
这是一篇历史学论文。之所以要特意强调这是“历史学”的论文,是因为本文对现代中国的国家,特别是它的疆域和族群,只是试图客观地描述一个历史过程,即描述现代中国及其疆域、民族形成的历史背景如何,甚至只是在描述这一形成过程中的一个侧面,即1920-1930年代中国学术界(主要涉及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和人类学)如何参与重建有关“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历史叙述,而不是在对这种国家形态的形成过程作任何价值判断,我既不是在为现代中国国家形态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论证,也不是在为现代中国面临的“内”与“外”的多重困境开药方。因此,这篇论文叙述的只是一个历史过程,也就是从晚清以来,特别是1920年代到1930年代这二十来年中,中国主流学界是如何在现代中国的历史、政治和社会背景刺激下,参与到重建“中国”和“中华民族”论述的大潮中,在学术上努力纳“四裔”入“中华”,也许,这一努力也在某种程度上催生了现代“中国”这个在疆域与民族上都颇为特别的国家。
葛兆光,男,原籍福建,1950年生于上海。1968年上山下乡,1968年,贵州省凯里第一中学毕业。1971年10月至1978年3月在贵州省凯里县砖瓦厂、农药厂、供销社当工人。1978年于当地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82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本科毕业。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班。1984年10月至1992年3月,扬州师范学院(今扬州大学)历史系副教授。1992年-2007年,任清华大学教授。1994年6-9月,日本京都大学访问学者。1997年9月-1998年1月,香港浸会大学客座教授。1998年1月-7月,日本京都大学客座教授。2000年2-9月,香港城市大学客座教授。2000年10-11月,比利时鲁汶大学客座教授。2007年3月至2013年6月担任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for Advanced Humanistic Studies,简称IAHS)院长。兼任北京大学、安徽大学、四川大学兼职教授。又兼任国家古籍整理领导小组成员,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古文献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东方文化研究院、复旦大学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兼聘教授或研究员、学术顾问。
已出版作品:
《禅宗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台北东华书局,1988; 韩文本,韩国汉城东文选书店,1990;本书获第一届“中国图书奖”(1988)、第一届“长江读书奖”(2000)、第一届Princeton Global Scholar(2009)、第三届 Paju Book Award(韩国,2014)、第26届“亚洲·太平洋”大奖(日本,2014)等)
《道教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台北东华书局,1988; 日本东京东方书店,1993;韩文本,韩国汉城东文选书店,1993)
《汉字的魔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学札记》(香港中华书局.1989;修订本,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想像力的世界--道教与唐代文学》(北京现代出版社,1990)
《中国经典十种》(香港中华书局 1993;台北,风云时代出版社,1996;韩文本 韩国釜山,中文出版社,1996)
《中国禅思想史——从6世纪到9世纪》(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增订版: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葛兆光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中国宗教与文学论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中国经典十种》(香港中华书局,1993;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中华书局,2008)
《域外中国学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古代中国文化讲义》(台湾三民书局,2005;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2012)
《古代中国社会与文化十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香港商务印书馆,2003)
《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三联书店,2003)
《思想史的写法:中国思想史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西潮又东风: 晚清民初思想、宗教与学术十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中国思想史第一卷》《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中国思想史第二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2001、2009、2013;本书于2015年获第三届“思勉原创奖”)
《古代中国的历史、思想与宗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中国宗教、学术与思想散论》(香港三联书店,2008;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视野、角度与方法》(三联书店,2005)
《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续编》(三联书店,2012)
《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中华书局,2011年2月;聯經出版公司,2011年3月)
《中国再考 : その領域・民族・文化》(宅兹中国改订版)(日本,岩波书店,2014)
《何為「中國」:疆域民族文化與歷史》(宅兹中国、中国再考重订版)(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14)
《想象异域——读李朝朝鲜汉文燕行文献札记》,中华书局,2014年3月。
《交錯的東亞宗教》(台湾中研院史語所,2015)
随笔集、读书笔记:
《门外谈禅》(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
《佛影道踪》(广东旅游出版社,1994)
《考槃在涧》(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
《作壁上观──葛兆光书话》(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
《并不遥远的历史》(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
《走进清华》(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在异乡听雨看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
《无风周行》(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
《看澜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本无畛域:书评七篇》(海豚出版社2010)
《穿行书林断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且借纸遁:读书日记选 1994—2011》(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合著:
《晚唐风韵:杜牧与李商隐》(与戴燕合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2004)
《古代诗文要籍详解》(与金开诚合作,北京出版社,1988;中华书局,2005、2012)
《智术无涯:城市新语》(与周振鹤、张隆溪合著,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八方风来:复旦文史讲堂之一》(中华书局,2008)
评注与解释:
《中国古典诗歌基本文库·唐诗卷》(葛兆光注解,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4;修订本《唐诗选注》: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2004;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古文观止》(葛兆光 题解、戴燕 注解,中华书局,2008)
《丰子恺护生画集选》(葛兆光 选评,中华书局,1999;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
《明鏡與風幡:<六祖壇經>》(李志清绘、葛兆光导读,大块, 2013)
主编:
《国际汉学提要著作》(李学勤 主编、葛兆光 程钢 副主编,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学术薪火:三十年代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科毕业论文选》(葛兆光 选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清华汉学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
译著:
《通向禅学之道》(日本铃木大拙原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祖堂集》(葛兆光 释译,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第一篇用1893年的芝加哥世界宗教大会这个引子用得太巧妙了,也很贴切;第二篇提出关于东亚宗教交流“受容”与“变容”的问题以及关注文化叠层以避免扁平化或“泛道教化”的视角也很值得学习。第三篇收入《何为中国》,这里好像多讨论了七七事变前语言学界在民族问题上的取向。
评分前两篇文章把宗教史放在东亚的视角中重新考量,补充并深化了费正清的“冲击-反应”模式。但资料确实太少,跨越三国的宗教史研究文献掌握难度很大,应此并没有解决而只能提出一些问题,还不够丰富和犀利。第三篇文章就像是客串的回复到了本色当行,确实一出手就漂亮。
评分吼精彩!第一篇以小见大,第二篇大开大合,第三篇则是真·学术史之典范。行文也很流畅清通,对日本材料的熟悉更是令人敬佩。怎能不爱葛大师!
评分老生常談夾雜著些許新意?
评分吼精彩!第一篇以小见大,第二篇大开大合,第三篇则是真·学术史之典范。行文也很流畅清通,对日本材料的熟悉更是令人敬佩。怎能不爱葛大师!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交錯的東亞宗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