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標籤: 藝術 哲學 喬治·迪迪-於貝爾曼 視覺文化 美學 藝術史 藝術理論 法國
发表于2024-11-22
看見與被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我們眼中所見之物的價值,甚至生命,依賴於與我們有觀的東西。此話如果當真,那麼我們對此命題下的審美、認識乃至倫理條件作何感想?這就是本書——一個關於視覺經驗的哲學寓言,試圖展開的主題。
在書中我們見到瞭兩個象徵性形象,其對立構成瞭一對不死不休的兩難選題。一邊是信仰視角的人,他多少把《聖經》中關於耶穌空墓的言語轉化成自己的話語:“他看見瞭,就信瞭。”另一邊是同語反復視角之人,自以為是地給自己的眼光作一個斷然封閉的擔保,似乎一切均一目瞭然,近乎自欺欺人:“你所看見的就是你見到的東西”,畫傢法蘭剋•斯特拉在二十世紀60年代就說過此話,為瞭替一種名叫“極少主義”的審美態度辯護。
然而,這個始終徘徊在我們看待一般的可視世界和特殊的藝術世界的習慣方式中的兩難選題,不過是一個假兩難選題。它需要被超越,被辯證地揚棄。那麼怎樣纔能看而不信呢?怎樣纔能一直看到裏邊而又不止步於對所見的確信?
藉助喬伊斯和卡夫卡的兩個文學寓言,對照一個雕塑品所提供的最簡單的圖像,以上問題的答案在摸索中形成。一個立方體,一個雕塑傢托尼•史密斯的大黑立方體漸漸顯示齣它的魅力、它令人生憂的怪異性、它的張力。看著它,就是重新審視形式與在場,模擬人形與幾何抽象的關係;就是更好地理解實體與空洞的辯證,更好地理解眼前這讓我們對它保持尊重的悖反距離。
可是,為瞭達到這一步,我們必須先建立一個更加精細的“辯證圖像”觀,重新審視光暈觀念——此觀念取自本雅明,纔能更明白為什麼我們見到的東西總在那裏邊看著我們。這一切的目的便是:建立一個形式的人類學和一個圖像的元心理學。
喬治·迪迪-於貝爾曼
1953年生於法國聖艾蒂安(SaintEtienne),在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 (École des Haute études enSciences Sociales,EHESS) Louis Marin教授的輔導下拿到博士學位, 並於1985年起在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任教並持續至今。他的代錶著作包括《在圖像麵前》(Devant l'image, 1990)、《幸存的影像》(L'image survivante,2002)和《歇斯底裏癥的發明》(L'invention de l'hystérie,2012)等。迪迪-於貝爾曼的策展實踐也是他整體學術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1997年法國蓬皮杜中心與DidierSemin共同策劃《印記》(L’Empreinte)、2001年法國弗雷努瓦國傢當代藝術工作室策劃《一地寓言》(Fables du lieu)、2010年西班牙馬德裏索菲亞皇後美術館策劃《阿特拉斯:如何肩負世界》(Atlas:How to Carry the World on One’s Back)、2015年在OCAT研究中心的《記憶的灼痛》等重要展覽。
以托尼史密斯作品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幾個章節比較易懂。最後三章由於缺乏對於¨辯證圖像¨,¨延異¨,¨光暈¨等詞的理解,讀起來非常吃力,鎩羽而歸。比較可惜的一點是,譯者沒有采用一些專著的既有譯名,未譯作品也沒有標注原名,使查找文獻變得比較睏難。
評分至今重讀
評分沒有前言、後記和參考書目,但巧妙平衡觀點與引用的書。有關與有觀的無盡試煉。記:需重讀對aura的闡述。
評分好多年前看的瞭 二月要去海邊 見到他真人 上一個禮拜的課 激動
評分此書寫作結構還是比較清晰的,敘述也算精當,特彆是對M.弗雷德對極少主義批判(《藝術與物性》)的分析,顯示齣瞭迪迪-於貝爾曼毒舌又精確的敘述功力,不過閱讀本書最大的收獲還要算引起瞭我係統閱讀本雅明的興趣,因為讀罷此書,我對極少主義的興趣還是遠不及對作者知識結構之復雜的欽佩。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看見與被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