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场公彦,1958年出生于长野县伊那市;1981年毕业于日本北海道大学文学部;1983年毕业于日本北海道大学东洋哲学专业,硕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大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科,学术博士。从1984年开始在出版社工作。主要作品:独著:《围绕〈缅甸竖琴〉的战后史》,法政大学出版局,2004。论文:《出版界的亚洲——一个编辑的体验》,载小林英夫编《现代亚洲的国界——在全球化过程中》,社会评论社,2004。;《从出版界看日本的中国学变迁——以岩波书店书籍为中心》,载日本中国学编《对中国学的建议——第58届日本中国学会演讲记录》,日本中国学会,2007。
从日本战败到中日恢复邦交,在没有恢复邦交的背景下,日本人如何面对中国?如何认识侵略战争中的加害责任?希望与中国缔结怎样的关系?为何中日两国之间产生了误解、不信任与对立?为了解答这些问题,著者基于断交期间2500多篇的中国相关报道,分析论述中国的是哪些人,对中国的何种问题表示关心,形成了何种中国观,著者希望能够开拓真正的中日民间交流的新局面,找到中日间相互理解的钥匙。
中文版序言 在本书出版四年后的2014年5月,笔者完成了本书的后续作品《当代日本人的中国观——从中日复交到天皇访华》,并与本书一样在新曜社出版发行。该书是在本书分析了从1945年到1972年的24种日本论坛杂志上刊登的2554篇与中国相关的文章的基础上,继续分析了从1973年...
评分中文版序言 在本书出版四年后的2014年5月,笔者完成了本书的后续作品《当代日本人的中国观——从中日复交到天皇访华》,并与本书一样在新曜社出版发行。该书是在本书分析了从1945年到1972年的24种日本论坛杂志上刊登的2554篇与中国相关的文章的基础上,继续分析了从1973年...
评分中文版序言 在本书出版四年后的2014年5月,笔者完成了本书的后续作品《当代日本人的中国观——从中日复交到天皇访华》,并与本书一样在新曜社出版发行。该书是在本书分析了从1945年到1972年的24种日本论坛杂志上刊登的2554篇与中国相关的文章的基础上,继续分析了从1973年...
评分中文版序言 在本书出版四年后的2014年5月,笔者完成了本书的后续作品《当代日本人的中国观——从中日复交到天皇访华》,并与本书一样在新曜社出版发行。该书是在本书分析了从1945年到1972年的24种日本论坛杂志上刊登的2554篇与中国相关的文章的基础上,继续分析了从1973年...
评分中文版序言 在本书出版四年后的2014年5月,笔者完成了本书的后续作品《当代日本人的中国观——从中日复交到天皇访华》,并与本书一样在新曜社出版发行。该书是在本书分析了从1945年到1972年的24种日本论坛杂志上刊登的2554篇与中国相关的文章的基础上,继续分析了从1973年...
令我特别感动的是读到始终有一批日本学者不断奔走,呼吁从国民层面反省战争罪行,以达到中日两国(当然还包括日本和其他亚洲国家)真正的历史和解。然而,在国际政治的利益天平上,道义两字虽功在千秋,却难救近火。竹内好们为之高呼的国民道义议题,就如同被国际政治大潮和台湾问题的惊涛骇浪淹没一般,在首脑们仓促交握的双手中,若有若无,终究不了了之。
评分令我特别感动的是读到始终有一批日本学者不断奔走,呼吁从国民层面反省战争罪行,以达到中日两国(当然还包括日本和其他亚洲国家)真正的历史和解。然而,在国际政治的利益天平上,道义两字虽功在千秋,却难救近火。竹内好们为之高呼的国民道义议题,就如同被国际政治大潮和台湾问题的惊涛骇浪淹没一般,在首脑们仓促交握的双手中,若有若无,终究不了了之。
评分看了个上卷
评分下半本的访谈好看,不过有个感觉,反政府斗争立场最坚定的左翼往往会出现转向,反而是之前整天被他们骂软弱的市民派自由主义者还能坚持初衷,比如战中的南原繁,又比如苏东剧变后丸山反而逆潮流地说现在才应该探讨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评分本书作为文献索引的价值很大。本书第二部《现代日本人的中国观》也很有意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