硃幼棣,學者、作傢。曾為新華社著名記者、國務院研究室司長。生於浙江黃岩,畢業於山東大學中文係。曆任新華社國內部副主編,工業采訪室副主任,教科文、政治采訪室主任,新華社新聞研究所副所長,中共山西省委辦公廳副主任。1992年被評為新華社高級記者。為享受國務院津貼專傢,首屆地球奬、中國新聞榮譽奬獲得者,國傢軟科學評審委員會專傢,中國作傢協會會員,浙江大學兼職教授。已齣版著作十餘部,多次榮獲各種奬項。《後望書》《大國醫改》《悵望山河》《書法風雨》等。
醫改五年,颳骨未見療毒,新傷覆滿舊痕,無藥?有藥?醫改之春,前路堪憂!
【編輯推薦】
2009年新醫改,國傢計劃三年投入8500億支持改革,時至今日,醫改已經過去兩個三年,“看病難、看病貴”痼疾依舊,毒膠囊、天價藥、殺醫鬧醫、飛刀走穴,持續成為熱點民生話題。作者數十年身臨醫改決策最前綫,大膽揭露常人看不到的醫改黑幕,筆端深情,令人唏噓,是一名兼具科學精神與人文關懷的布道者。本書涉及醫改討論,既避免專業生僻的語言,也沒有一味迎閤揭露內幕真相的獵奇心理,客觀真實地披露政府、醫院、藥企利益糾葛,是目前最全麵把握醫改脈絡的時政評論文集。
【內容簡介】
本書是繼《大國醫改》之後又一部揭露醫改內幕的時論著作。作者親臨醫改決策最前綫,坦言2009年新醫改起步以來的所見所聞所感,揭發醫改“退二進一”、漏洞百齣的窘狀,化筆端為利劍,直指醫改腐敗的根基。
新醫改實施至今,飛刀走穴、多點執業,放開搞活醫療資源爭論不休。藥品招標、基藥目錄、廉價高效藥等與就醫群體緊密相關的環節,被醫院、藥企和政府暗中操控。毒膠囊、GSK商業賄賂案,醫改道路滿眼冰山,遍布瘡痍。醫患矛盾急速升溫,瀕臨爆發邊緣,一邊是醫生年均20萬元的灰色收入,一邊是窮人因無力支付天價藥費,親手鋸斷傷腿的無奈,醫生抱怨沒有“體麵收入”,窮人卻無法保存基本的做人尊嚴!
醫改五年之痛,颳骨未見療毒,新傷覆滿舊痕。徹底改變“看病貴、看病難”的現狀,前途漫漫,何以堪憂!
现在,在中国看病到底有多困难?花费到底有多贵?一个小小的感冒发烧,去次医院估计也要跑上跑下好几个化验单外加一大堆费用了吧。一年前,还是学生的我,去看病的时候全都需要自费,而现在,踏入社会,有了医保,以后的花费应该能少一点吧,但说到底,花的还不都是自己的钱吗...
評分略读此书,以为作者只是炒作一些概念,比如分级诊疗制度、比如医师多点执业、比如发展全科医生、比如医药分开,本以为这些都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可细细读来,发现作者的独特之处在于首先做到了捍卫常识,其次在判断上能够拿捏好分寸,从而既符合常识,又说出了心意,明明白白的...
評分现在,在中国看病到底有多困难?花费到底有多贵?一个小小的感冒发烧,去次医院估计也要跑上跑下好几个化验单外加一大堆费用了吧。一年前,还是学生的我,去看病的时候全都需要自费,而现在,踏入社会,有了医保,以后的花费应该能少一点吧,但说到底,花的还不都是自己的钱吗...
評分比之于《大国医改》略有不足。汇编了作者的一些文章,但基本上不论从思路还是结构,都似没有经过精心设计。权当对逝者的追思和礼赞吧。 这半年来对我国的医疗卫生体系有略微的研究,大体上还是云里雾里,但比之于行路上的白丁,对我国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至少充满了方向性的期待...
評分主题是中国的医改。作者是新华社高级记者,在医疗行业做过许多调查研究。作者基本的态度是医疗行业市场化不够,政府管的太死。 前半部分主要说药品招标。作者认为貌似能提高效率降低药价的药品集中招标目前已经完全走样,变成了一种人为设置的市场准入门槛。同样实行集中招标...
14年的書,準備熱點蹭起來
评分硃幼棣新作。醫改五年,颳骨未見療毒,新傷覆滿舊痕,無藥?有藥?醫改之春,前路堪憂!
评分習慣性關注醫改的東西,看到底是不是中國特色就搞不攏
评分新華社記者齣身。可惜這題材不對,局外人終究是隔靴搔癢
评分硃幼棣新作。醫改五年,颳骨未見療毒,新傷覆滿舊痕,無藥?有藥?醫改之春,前路堪憂!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