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纳•奥克莱利(Conor O’Clery),曾为《爱尔兰时报》驻莫斯科、伦敦、北京、纽约、华盛顿通讯记者。因报道苏联解体和九一一事件,两次获选为爱尔兰年度最佳记者。另著有 The Billionaire Who Wasn’t。
苏联是在枪林弹雨中建立起来的,却是通过政令解散的。
爱尔兰记者奥克莱里是苏联解体的见证者,在本书中,他以1991年12月25日这一天为框架,围绕着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的斗争,将苏联最后六年的政治混乱、经济衰败、人心向背,用细致可靠的描写,表现得清晰而传神。
苏联陷入泥潭难以自拔,整个国家的命运和走向,最集中地体现在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两个人身上。每个人都看着他们,“就像狼群等着最强壮的两头狼对峙”,看谁会成为领导者。卑微不是戈尔巴乔夫的脾性,宽宏大量也不是叶利钦的风格。两人从最初的联手合作,到后来的冲突不断,终于变得势同水火,各不相让。最终,戈尔巴乔夫不能很好地判断他的人民,在自我认识上更加糟糕,而叶利钦则在动物般的直觉下,听到了远处历史车轮的轰隆声。
最近的國際新聞都在法國,記得一兩週前還在討論俄羅斯的崩壞可能,讓我想起了買了很久的這本《蘇聯的最後一天》,當初光是主題跟譯者就非敗不可了。周全先生就不用多介紹了,比較特別的是事件發生時前後他似乎本人也在莫斯科,無怪會選這本。 作者O`Clery是愛爾蘭人,妻子是俄...
评分我坐在被书架包围一个角落里,一个小茶几,两只椅子,茶几上摆着一个简易的瓶子,一支绿萝伸出来,澎湃着旺盛的生命力,我听着轻柔,舒缓的音乐,任书海在我面前潮涨潮汐。 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著作,他在这本书里构建了一个神往的国度,尽管这样的国度就像水中明月,...
评分《苏联的最后一天》以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二者的政治斗争为线索,带领读者“亲历”苏联这个庞然大物轰然倒塌的历史过程。苏维埃共产主义为人类文明及人类社会形态的探究了一种可能,苏联生于一战,兴于二战,亡于冷战地整个兴亡历程,提示我们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严峻性,我们当...
评分我坐在被书架包围一个角落里,一个小茶几,两只椅子,茶几上摆着一个简易的瓶子,一支绿萝伸出来,澎湃着旺盛的生命力,我听着轻柔,舒缓的音乐,任书海在我面前潮涨潮汐。 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著作,他在这本书里构建了一个神往的国度,尽管这样的国度就像水中明月,...
评分1991年12月25日是历史上苏联存在的最后一天。 当晚19点,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总统办公室通过CNN电视台面向苏联全国和全世界发表了辞去苏联总统职务的电视演讲。直播开始前,他签署了最后一道总统令:辞去武装力量最高统帅职务,将武装部队和“核按钮”的控制权移交给叶利钦。...
其实是苏联为什么会走到最后一天。没什么深度的分析,还是资料罗列之后故事性的叙述,不过行文比较流畅,宛如小说。已豆列。
评分历史的细部。P340(叶利钦葬礼上的)戈尔巴乔夫情绪低落,突然间看起来老了很多。“很明显他的痛苦和大厅里大多数人不一样,随着叶利钦的离去,他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也被拉走了。”#相爱相杀##大油手是灰皮书的天敌
评分《苏联的最后一天》,让读者有如亲身经历一般,素材丰富,背景知识点牢靠,繁而不乱,叙议相成,以苏联解体的十二月二十五日为靶心,分别衍射出以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两位政治角力者的线索,又由各自的线索荡出各自身份背后的历史波纹,对苏联经济走向,政治变迁,前因后果都有所涉及,在本书仅三百页的内容上,作者给读者呈现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的历史面貌,亦能感受到作者力图客观公允的去评价历史人物的态度。《苏联的最后一天》,看完后,我觉得从卡廷惨案的解密,为了那21857名有名有姓的遇害者不被历史的深渊和政治性掩盖,为了古拉格更多秘密的挖掘,为了秘密警察不可告人的诸多事件的公开,苏联的解体既是对这些事件的必然报应,也是乐见其成的众望所归,否则那些死于斯大林时代,死于共产主义制度下的冤魂将继续被埋藏在黑暗的档案柜中。
评分历史的细部。P340(叶利钦葬礼上的)戈尔巴乔夫情绪低落,突然间看起来老了很多。“很明显他的痛苦和大厅里大多数人不一样,随着叶利钦的离去,他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也被拉走了。”#相爱相杀##大油手是灰皮书的天敌
评分以12月25日一天为轴,展现了苏联政权倒台前最后六年的风情画。其对人物性格的细致描写和内幕的披露,使人性的温度和政治的残酷都跃然纸上。但是作者受制于记者的身份和视野,仅仅完成了一部伟大的“特稿”,缺少深度而理性的历史政治分析,减损了本书的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