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
安•恩莱特(Anne Enright,1962—),爱尔兰作家,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会员。出生于都柏林,获都柏林圣三一大学英文和哲学学位。师从安吉拉•卡特和马尔科姆•布拉德伯里,并获得了硕士学位。
恩莱特曾任广播电视台节目制作人和导演,业余写作。1993年后开始全职写作生涯,被称为爱尔兰最有前途的作家之一。1991年获爱尔兰鲁尼奖,2001年获安可奖,2007年凭长篇小说《聚会》荣获布克奖,2008年、2015年两次获爱尔兰年度小说奖。
恩莱特的创作主题涉及家庭关系、爱情和性、爱尔兰历史和及其时代精神,代表作有《聚会》《便携式处女》《父亲的假发》《林奇的欢愉》《孕育随笔》等。
译者介绍:
夏欣茁(1977-)
翻译硕士,留学英国,现居加拿大,加拿大翻译协会认证翻译。自2003年以来,先后出版了八本独立译著,跨越从儿童文学到布克奖获奖作品、从通俗小说到历史著作、从教育心理学到电影研究的多种文学体裁。
都柏林人的形形色色故事中,《聚会》大概是最让人心碎无比的一个。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的爱尔兰,海格迪家族有12个兄弟姐妹,为了参加沉海自杀的兄弟黎安的葬礼,重新聚在了一起。
女主人公薇罗妮卡深爱着哥哥黎安,由于哥哥的去世,她开始抽丝剥茧般的揭开整个家族的伤疤:童年的一切不幸,父母和子女间的爱与伤害,被侵害的哥哥的叛逆,祖辈间的恩怨情仇,忧郁的爱情,沸腾的愤怒……
这不只是一个发生在爱尔兰的家族史诗,也有在每个人心中都能找到的共鸣。阅读时仿佛所有的感官神经都裸露在外,牵动着情绪,令人欲罢不能、欲语还休。
为父母担心的孩子不曾见识,被父母伤害的伤痕。那些留在我们身体上、心理上的伤痕,我们要如何和它们相处呢?这是个歌颂成功、赞美甜蜜的世界。我们这种残破的功能不全者,向内得不到家庭之暖,向外得不到社会认可支持。我们在哪里才可以坦然生存呢? 有时候的做法是,带上面具...
评分我得到的是震撼的效果,就像家门前突然有个美不胜收的雕塑,,她是一个女作家,一个让我萌生爱意的女作家,为了她也许我会抛弃爱妻和誓言。很喜欢她的作品,有时间会再读她的其他作品。我徘徊在她的语境中,就像置于密林,时而有绿眼的狼群在奔跑,时而有婆娑的树影让我思索,...
评分爱尔兰女作家安·恩莱特的《聚会》描述了爱尔兰海格迪家族的孩子们的故事,这些人生经历用语言语言文字难以抒发的悲伤和无助。 混乱的父母,混乱的家庭,充斥著争吵之下的深情相爱,原生家庭对生活于其中的孩子影响是深远的,书中的各类语言的描写,真实直白又简单,告诉了我...
评分爱尔兰女作家安·恩莱特的《聚会》描述了爱尔兰海格迪家族的孩子们的故事,这些人生经历用语言语言文字难以抒发的悲伤和无助。 混乱的父母,混乱的家庭,充斥著争吵之下的深情相爱,原生家庭对生活于其中的孩子影响是深远的,书中的各类语言的描写,真实直白又简单,告诉了我...
评分不敢说我看懂了这本书,但我却真的努力去看,去弄明白:这是怎样一个故事?主人公到底想说什么? 英国人的思维很有特点,很直白,到了粗暴的地步。经常让人措手不及吓一跳。但却又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深刻。家的温情(如果说还有的话)隐隐显现在无情之中,需要人们去找。
直到你的死亡逼迫“我”看清了这肮脏的真实。
评分不少细节的比喻很好,布局乱糟糟。北京燕山的精装书都好重啊,但内封颜色总是干净好看,矛盾。
评分让我觉得和《无声告白》蛮像的,所以更喜欢这本书了 刚开始看蛮无聊的说,但是接着往下会发现错综的关系还是很吸引人的 结局没有后记,像是切然而止……感觉还是蛮奇怪的,像是够了却还想再知道些什么
评分每一个父母都应该看的书。孩子的无知源于父母的忽视。黎安像《吉姆老爷》中的人物一样习惯逃离,他这种不安或许只是不想让人知道童年的秘密。黎安,他本是一个无牵无挂之人。纵使有三岁的儿子成了他的翻版,他也一个人走向大海,走向秘密的最深处。
评分让我觉得和《无声告白》蛮像的,所以更喜欢这本书了 刚开始看蛮无聊的说,但是接着往下会发现错综的关系还是很吸引人的 结局没有后记,像是切然而止……感觉还是蛮奇怪的,像是够了却还想再知道些什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