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爱尔兰作家、诗人,现代派文学的先驱。一生仅著有四部小说,但每部都极具分量。美国兰登书屋选出的20世纪百部优秀小说榜上,《尤利西斯》和《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高居第一位和第三位。
一生在国外颠沛流离,作品却从未离开都柏林。《尤利西斯》出版后,乔伊斯谈及他对故土的专注,这样说道:“我总是写都柏林,是因为如果我能抵达都柏林的心脏,就能抵达世界所有城市的心脏。”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是乔伊斯意识流小说的发端之作,出版后虽屡遭非议,却得到了庞德的盛赞。本书开启了西方文学的新时代,此后的巨著《尤利西斯》和《芬尼根的守灵夜》均为本书的续篇。
美国兰登书屋选出的20世纪百部优秀小说榜上,本书名列第三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书是乔伊斯由其弃作《斯蒂芬英雄》改写而成的一部半自传体小说。小说颠覆了传统的叙事方式,以意识流的手法描写了极具艺术家气质的青年斯蒂芬痛苦曲折的成长历程,以及在成长过程中对于宗教传统、民族情绪、家庭生活的反思。本书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乔伊斯本人的生活体验,展现出了一位艺术家复杂敏感的内心世界。在此之后,书中的青年斯蒂芬继续成长,走入了意识流鸿篇《尤利西斯》之中。
第一次知道乔伊斯,是高中语文课外读本,里面有大段大段对国外文学名著的简介,其中一篇就是关于乔伊斯的意识流小说《尤利西斯》,父亲看了课外读本的简介后,不知道从哪里找来了两本厚厚的《尤利西斯》,我对于这种大部头向来是看不进去的,只记得当时把这两本书借给了同班同...
评分乔伊斯对语言很敏感,所以他的文字很妙,《尤利西斯》里有部分章节写的也很妙,但自从三年前我硬着头皮读完它以后,我就再没有摸过它了,我一个哥们说《尤利西斯》写的很狂放,简直是语言的狂欢。我承认他说的没错,但这不代表它是个无懈可击的精品。《尤利西斯》太花哨了,所...
评分这是值得读一辈子的小说,每次读后都觉得已经读懂了,可下一次看,却发现,其实依然不太懂。 本书是《尤利西斯》前传,但形式没那么叛逆,所以有点闷,与中国读者在情感上,多少有些隔阂,我们不太能和主人公同悲同喜。 因为,我们眼中的世界是“确定性”的,我们先天就承认...
评分曾经在学校图书馆的一角看到过乔伊斯的名作《尤利西斯》,翻看了几页就放弃了。那个时候总觉得这种晦涩难懂的意识流书籍还是远离为妙,太伤脑细胞。很久过后的现在,空闲迷茫状态的我,决定静下心来细细品读那几部一直想看的大作。《青年艺术家画像》被誉为《尤利西斯》前...
评分《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黄译指疑 半岛 俚语中有个称呼爱尔兰人的单词,paddy,这是人们对圣博德(St. Patrick)的昵称。博德于373年出生于不列颠岛,少年时被掠至爱尔兰为奴,逃亡后受命于教宗,毅然返往爱尔兰传教,自此爱尔兰皈依,博德在以后也成了爱尔兰的主保圣人,而...
对华丽词藻天生接受无能。再加上文学素养、宗教、哲学、艺术等方面知识的匮乏,让我对这本书迷茫不已,找不到正确的打开方式。可意识流的东西如果不一个一个字看真的不行。这种题材文字优美的同时,其实是蕴含着深刻内容的。可依然控制不住的想跳过“美文”的段落,还是修为不够啊,很难受。慢慢提高文学造诣吧。
评分第四章是灵魂的探索与选择的转折处,在海滩上遇到的姑娘,给他的灵魂注入了美…而毋须克制精神沉迷,要禁制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这感知生活美的种种诱惑,而等待他的生活是严肃、规矩,却毫无激情的生活,没有物质焦虑的生活。因为“她的形象已经永驻他的灵魂……”为他打开了新的天地……
评分之前剩最后一点没读完 声音聚焦都很有意思 很适合做叙事研究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 就可以各个角度切入
评分很好的译本啊。清新凛冽。只是对于斯蒂芬如何从投入宗教到献身艺术之间的转变描绘太少了,显得较为牵强。
评分浸没式样的语言叙事播放回忆般地播放内嵌的画面,之后是被上帝取笑的忏悔、妄图以哲理式思辨为自己辩护,关于宗教政治艺术文学的思考只是绝望的伴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