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第一章 羅曼諾夫王朝的覆滅
一、大雪封路糧斷絕,尼古拉二世和羅將柯,罷工和鎮壓
二、國傢杜馬臨時委員會,工兵代錶蘇維埃,兵諫和沙皇退位
三、臨時政府成立,沙皇一傢被拘禁,兩個政權並存,列寜迴國
四、臨時聯閤政府,打倒10個資本傢部長,剋倫斯基下令鎮壓
作者點評
第二章 十月革命
一、最後的臨時政府,科爾尼洛夫“逼宮”,蘇維埃的布爾什維剋化
二、布爾什維剋必須奪權,第三屆臨時聯閤政府,“兩個知名的布爾什維剋”
三、剋倫斯基負隅頑抗,攻打鼕宮之路,十月革命的勝利
四、工農臨時政府的成立,自上而下的政權
五、剋倫斯基的逃亡,政權正處在火山上
作者點評
第三章 蘇維埃政權的最初年代
一、監督和計算,怠工和鎮壓
二、反對蘇維埃政權力量的集結,改組政府
三、解散立憲會議,裏托夫斯剋一布列斯特和談
四、遷都莫斯科,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改名
五、國內戰爭,紅色恐怖,決定性的1919年,蘇俄—波蘭戰爭
作者點評
第四章 國內戰爭時期的經濟政策和“戰時共産主義”
一、最高國民經濟委員會,工業的國有化
二、“將蘇維埃共和國變為軍營”,百萬大軍要武器
三、斯大林南下徵糧,“社會主義祖國在危急中”,武裝徵糧
四、難忘的1919年,餘糧徵集,“紅軍供應”
五、“赤衛隊進攻”,一長製,統一分配,“戰時共産主義”
六、不同的聲音,政教分離,為俄羅斯革命竪立紀念碑
作者點評
第五章 轉嚮新經濟政策
一、國傢利益至上,餘糧徵集的實質,蘇維埃俄國再次麵臨危機
二、“安東諾夫匪幫”,坦波夫農民起義,圖哈切夫斯基鎮壓
三、水兵發難,“喀琅施塔得叛亂”,圖哈切夫斯基再披掛,烏赫塔集中營
四、俄共(布)十大,改行實物稅,3月21日法令
五、新經濟政策,租讓,私營商業,拉帕洛協定
六、高爾基、美國和飢荒,沒收教會財産
七、書籍審查,“工會問題”的爭論,驅逐知識分子,新的書記處
八、斯大林的“自治化”計劃,列寜堅持要“平等聯盟”,蘇聯的成立
作者點評
第六章 直接工業化時期
一、最後的列寜,列寜墓,為權力開始爭鬥
二、銷售危機,振興軍工,難忘的1924年
三、德國人幫助建工廠,斯大林最初的想法
四、“新反對派”,改名為“聯共(布)”,“高速和加速”的勝利
五、“打擊季諾維也夫集團”,解除車臣、印古什和塔吉斯坦武裝
六、動員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我們的控製數字很緊”
七、“C一30”計劃,“貢賦”,“托季聯盟”,托洛茨基被逐齣境
八、遠離莫斯科的地方,白海一波羅的海運河,憑證供應製
九、第二個五年計劃,斯達漢諾夫運動
作者點評
第七章 農業全盤集體化時期
一、來自農村的信件,到“土地科去”,專傢的意見
二、收購危機,“帶有習慣性徵糧粗話的大行動”,斯大林去西伯利亞
三、沙赫特事件,斯大林和布哈林,1928年7月
四、對富農的剝奪,全盤集體化,《大轉變的一年》
五、把富農作為一個階級來消滅,3—5%的平均數
六、“特殊移民村”,集體農莊,歉收,保衛國傢財産
七、瓦維洛夫和李森科
作者點評
第八章 30年代:蘇聯建成社會主義
一、勞改營,“工業黨”,阿利盧耶娃自殺及其他
二、基洛夫被暗殺
三、日丹諾夫,卡岡諾維奇,莫洛托夫,葉若夫,斯大林的光榮
四、減輕刑罰,改造莫斯科,歌舞升平,蘇聯建成社會主義
五、亞戈達和葉若夫,斯大林和奧爾忠尼啓則,“大清洗”
作者點評
第九章 衛國戰爭
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波羅的海三國並入蘇聯,蘇芬戰爭
二、波蘭戰俘,卡廷森林,從西部邊界移民
三、40年代初的蘇聯經濟、軍事和領導人,邊界陳兵
四、1941年6月22日,疏散,斯大林廣播演說,蘇聯戰俘
五、英雄卓婭,莫斯科遭轟炸,“潘菲洛夫戰士”,戰時經濟
六、血戰斯大林格勒,庫爾斯剋坦剋大戰,列寜格勒被圍900天
七、恢復軍銜,宗教,民族,潛在的“第五縱隊”
八、跨齣國界,丘吉爾的密函,雅爾塔會議,攻剋柏林,勝利
作者點評
第十章 戰後蘇聯
一、戰後初年,改組,經濟轉軌,斯大林“個人崇拜”的膨脹
二、原子彈和火箭武器的研製,“卡拉什尼科夫”自動射擊武器
三、對德國的爭奪,富爾敦的“鐵幕”,馬歇爾計劃,兩個陣營,“冷戰”
四、經濟:迴到戰前軌道,1946—1947年大飢荒,發行新盧布
五、集體農莊,又一次遷移,赫魯曉夫的上升
六、《星》和《列寜格勒》,“榮譽法庭”,“剋一羅”製劑,防止滲透
七、將軍們,李森科和日丹諾夫,列寜格勒反黨集團,最後的案件
八、第四個五年計劃,蘇共第十九次代錶大會——沿著既定路綫前進
作者點評
第十一章 赫魯曉夫執政時期
一、斯大林的彌留時分
二、貝利亞采取行動
三、對貝利亞的反擊
四、馬林科夫的施政綱領,為“列寜格勒反黨集團案”平反,馬林科夫下颱
五、蘇共二十大,“秘密報告”,格魯吉亞事件,“特殊移民”的迴歸,饋贈剋裏米亞
六、波茲南事件,匈牙利事件,對日關係正常化,裁軍
七、“解凍”和法捷耶夫自殺,《日瓦戈醫生》,最後一個“反黨集團”,硃可夫的失敗
八、墾荒和農業拖拉機站,工業生産和改革,“工業黨”和“農業黨”
九、柏林牆的建成,提高物價,新切爾卡斯剋事件,用導彈再決雌雄
作者點評
第十二章 從勃列日涅夫到安德羅波夫
一、赫魯曉夫退休,蘇共中央10月全會,勃列日涅夫執政
二、集體領導,改革的迴歸,經濟改革,蘇共二十三大
三、奬章 和榮譽,盛世和異見,意識形態問題,斯維特蘭娜·阿利盧耶娃案件
四、杜布切剋執政,“布拉格之春”,蘇聯齣兵捷剋斯洛伐剋
五、蘇聯人民的反映,未經檢查的齣版物,薩哈羅夫和索爾仁尼琴
六、蘇聯和美國的爭奪與緩和:“援助”,越南戰爭,和平共處
七、蘇共二十四大,“發達社會主義”,身兼二職,1977年憲法
八、阿富汗——可能的“盟國”,艱難的決策,兵發喀布爾
九、勃列日涅夫的遺産,艱難的15個月,安德羅波夫去世
作者點評
第十三章 最後的戈爾巴喬夫,最後的蘇聯
一、契爾年科去世,1985年3月11日
二、4月中央全會,“加速發展”戰略,重組領導班子
三、反酗酒鬥爭,蘇共二十七大,切爾諾貝利核發電站事故
四、改革,公開性,批評“禁區”,葉利欽開始較量
五、平反,國營企業法,戈爾巴喬夫與世界,《改革與新思維》
六、民族紛爭之火:哈薩剋,納戈爾諾一卡拉巴赫
七、安德烈耶娃和改革,第十九次全蘇黨代會,蘇聯第一次人民代錶大會
八、經濟危機,民族危機,兵撤阿富汗
九、新思維在行動,立陶宛脫離蘇聯,俄羅斯聯邦第一次人民代錶大會
十、全民公決,“8·19”事件,新奧加廖沃會談,蘇聯解體
作者點評
參考資料
跋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