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塞尔·普鲁斯特(1871-1922),法国小说家,意识流小说鼻祖之一。代表作《追忆逝水年华》由七部互有联系又各自独立成篇的小说组成,超越时空概念的人的意识、潜意识活动在小说中占有重要地位,为现代小说在题材、技书、表现方法上开辟了新途径。其中第二部《在如花少女们倩影旁》获1919年龚古尔文学奖。重要作品还有《欢乐与岁月》、《驳圣伯夫》等。
《驳圣伯夫:一天上午的回忆》主要收录了《费加罗报》上的文章、阳台上的阳光、跟妈妈谈话、圣伯夫方法、热拉尔·德·奈瓦尔、圣伯夫与波德莱尔、圣伯夫与巴尔扎克、德·盖芒特先生心目中的巴尔扎克、该死的族群、人物姓氏、返回盖芒特、圣伯夫与福楼拜等内容。
此书几乎是普鲁斯特除了《追忆似水年华》外惟一重要的作品。从体裁上来看算是杂文集,有着大量的各式文章。 标题只是其中一篇,其实作品中大量的文章都在《追忆似水年华》中出现,可以说是草稿,从这点看,也许作者一生都在写一本书,剩下的时间不过是活着以及为写此书做准备。...
评分在王道乾的译本里,序言中有一段这样的话: 对火车时刻表上的站名,艺术家也喜欢借以想象。一个木叶飘落、寒气袭人的秋夜里,一本平庸的书,对有艺术修养的人也充满着他从未听到过的一些人名姓氏,对他可能有一种哲学名著也无法比拟的价值,这可能让有趣味修养的人士说:一个...
评分丁香。细碎的。与时间的迎迓。象牙白色玫瑰拱门上重瓣蔷薇如瀑布一样倾泻下来,紫红瀑布,夕阳和极远处教堂的钟声,为这一副属于华托式的带着淫逸享乐的洛可可风景画蒙上一层琉璃光泽,在瞬息之美和永恒不灭之间偶然被撞见的诗的恍惚和香氛。它即是普如斯特这一朵银红色长长的...
评分 评分某些人,不吃透,完全译不了,译出来完全不是那个意思,普鲁斯特也是一个例子。 比较王道乾与沈志明二先生《驳圣伯夫》译本,特别说明问题。王先生优美从容,以我所见,关键处却有把握不好转了向的地方,也应该有刻意隐晦的地方,比如普鲁斯特描写手淫的那篇,男生细...
普鲁斯特太棒了。前七章,文字美到不行,终于读到“玛德琳饼干”的原型,原来是片面包:)那种潜藏在事物之中(可能是蘸着红茶的饼干、火车站时刻表、地图上的地名……)的记忆,一旦被召唤,就势不可挡地袭来。沉浸在往昔之中,是最幸福的事情之一。因为回忆是场叙事,早就剪辑掉了不必要的困扰。马普对妈妈的感情也是细腻,好几次都快看落泪了。之后转入正文,开始“驳圣伯夫”,认识/重新认识了四位作者:奈瓦尔、波德莱尔、巴尔扎克、福罗拜,因为真的没有好好接触过这几位作者,所以看得也是半懂。期间看了奈瓦尔的《西尔薇娅》,也细腻,从一物到一物的“走神”,虽不靠谱,可是万分真实。稍后想写一篇读书笔记。
评分终于读完了
评分不知道是不是后期编译的集子 内容东倒西歪的 补的一篇夏吕斯番外太满足我好奇心了
评分不敢读《追忆》的不妨先试试这本,前几章几乎凝练了普氏见诸前者中最具特色的精华,即德勒兹所言的第四种时间,以再现的方式重新创造出来的时间,回忆在此种意义下蜕变为一场溯洄漫游的绝妙冒险,朝着只在远处发光的诗意迂回跋涉,再由此种艺术的真实性过渡到对圣伯夫方法即排除自我反而从外部观之的批评方法的攻讦围堵,并以波德莱尔、巴尔扎克和福楼拜为例对圣伯夫偏隘、陈腐的观点展开重重攻势,表明真正的艺术是打破表象深入生活内部并熟稔其真相。最喜欢《该死的族群》一章,既对当时同性恋者们的复杂矛盾心态做了探幽发微的细致复盘与分析,也透露了普氏本人以春秋笔法掩盖之的身份认同与内心爱欲的种种矛盾性,尤其是在凯尔克维尔遇到的那个男孩,如安德洛墨达等待着安提诺乌斯,他的眼神里有蓝色的忧郁。
评分正正经经读意识流。这种自由自在的文体啊……如果能写出这样的文论和小说,人生还有什么奢望呢。当玛德琳小蛋糕还是一块蘸了茶水的面包,普鲁斯特锋芒已经初露。意识流其实是日常,所以无法质疑。我仍然觉得“时态、单复数和语法表达不同感情”非常难以理解,恐怕此生无解。“作家只有超越智力才能抓住印象中的某些东西”,只好苦笑。法语文学的警句系统太发达,而普鲁斯特实在有些像庄周。还是应该买王道乾的版本,沈志明的序好谜啊……突然就自由自在地讲起了自己和罗曼罗兰夫人的故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