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普鲁斯特 文学评论 萨缪尔·贝克特 贝克特 文学理论 爱尔兰 外国文学 文学研究
发表于2025-01-22
论普鲁斯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论普鲁斯特》是贝克特1930年夏天在巴黎时用英语撰写的关于20世纪法国最伟大的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的长篇评论,于次年出版。这部专著既是作者美学上和认识论上的宣言,又为它表面上的主题大声宣告:“我们无法了解别人也无法被别人了解。”《论普鲁斯特》表现了作为年轻学者的贝克特对普鲁斯特的欣赏和崇拜。他用复杂难懂和旁征博引的文字,对影响自己的前辈(特别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和西班牙剧作家卡尔德隆)表达了敬意,并预示了他后来专注的主题——记忆的法则受制于更为普遍的习惯的法则,并将其运用到对普鲁斯特作品的阐释之中。
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运动当中,荒诞派代表人物贝克特深受先行者普鲁斯特的影响,因此,《论普鲁斯特》不仅对理解卷帙浩繁、委婉曲折、细腻难懂的《追忆似水年华》具有指引作用,而且对我们解读贝克特自己的作品也具有参考价值。
萨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年4月13日生于都柏林南郊的福克斯罗克,1989年12月22日逝于巴黎。侨居法国的爱尔兰小说家、戏剧家、诗人,同时用英文和法文进行创作,1969年因其作品“以新的小说和戏剧的形式从现代人的窘困中获得崇高”而荣膺诺贝尔文学奖。
陈俊松,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博士,现为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在站博士后、华东师范大学英语系副教授。主要从事美国文学、叙事学、文化记忆理论、比较文学等方面的研究。著有英文专著《当代美国编史性元小说中的政治介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3),译有《天使埃斯梅拉达:九个故事》(译林出版社,2015),参编《美国文学大辞典》(商务印书馆,2015)。
贝克特24岁时便能如此精读普鲁斯特,着实让人自惭形秽。当我们的生命不断被天堂否定,记忆的结晶却随时间愈益闪烁,正如那注定无法彻底遗忘的“无数个阿尔贝蒂娜”。在贝克特眼中,普鲁斯特笔下的所有人物都带着植物属性,哪怕逾矩不羁之爱也如传粉授精般稀松平常。或许,这是最私密也最动人的解读普鲁斯特的长篇评论吧,也是贝克特对自身创作的一次预演式的宣告。
评分贝克特24岁就有这样的理解力!
评分【2017057】这写得,真是漂亮极了,我终于也能读懂一回贝克特了【摊手】在他看来,普氏是个融合了浪漫派、直觉派、印象派一切优点的非自主回忆大神,还可能是唯一真神【并不是他原话……】写的时候才24岁哦,真行,感受力超强,理论功底深厚,看着跟50似的。值得一读再读的小书。
评分"他将爱情定义为:内心能够感知到的时间和空间。"p48 贝克特写论文太喜欢用修辞了,虽然美,但曲折、模糊。(待重读)
评分新译本远胜于旧。贝克特与普鲁斯特、乔伊斯都渊源颇深,这是形成其日后不朽文学成就的重要资源。这本薄薄的小册子持论甚精,指示路径,不拘泥于繁琐论证与说明。贝克特敏锐地感知到普鲁斯特小说的本质不是探索记忆,而根本上是面向时间,由此他开掘了作品最深层次的内涵:对于时间的抗拒与最后的否定。无论是不自主回忆还是心灵的间歇,还是艺术的拯救与失败,其实都是为了对抗卷走一切的时间的洪流。而当这一切被叙述者认定为虚无之后,内证之路由此打开:“普鲁斯特的求解方法就在于否定时间和死亡,否定死亡是因为否定时间。死亡死了是因为时间死了。”不知道可否视之为存在主义“向死而生”的先声。
贝克特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肯定是里程碑式的,然而和他这本书论述的人物、作品,以及他老师、他老师的作品相比较,他又给人种影影绰绰的印象,像是一组宏伟群像背后藏着的一个不怎么起眼的小型雕塑,在世界文学史举世瞩目的炙热阳光下,在更庞大的雕像身影后,显得有些充满诗...
评分 评分文 | 陈俊松(《论普鲁斯特》译者) 萨缪尔·贝克特最重要的三部剧作是 [等待戈多] [终局] [开心的日子] 他凭借《等待戈多》声震文坛,并于一九六九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对于读者来说,较之这些受到普遍关注的名篇,他的《论普鲁斯特》可谓是个“熟悉的陌生人”。 贝克特出生在...
评分 评分文 | 陈俊松(《论普鲁斯特》译者) 萨缪尔·贝克特最重要的三部剧作是 [等待戈多] [终局] [开心的日子] 他凭借《等待戈多》声震文坛,并于一九六九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对于读者来说,较之这些受到普遍关注的名篇,他的《论普鲁斯特》可谓是个“熟悉的陌生人”。 贝克特出生在...
论普鲁斯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