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年4月13日生于都柏林南郊的福克斯罗克,1989年12月22日逝于巴黎。侨居法国的爱尔兰小说家、戏剧家、诗人,同时用英文和法文进行创作,1969年因其作品“以新的小说和戏剧的形式从现代人的窘困中获得崇高”而荣膺诺贝尔文学奖。
陈俊松,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博士,现为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在站博士后、华东师范大学英语系副教授。主要从事美国文学、叙事学、文化记忆理论、比较文学等方面的研究。著有英文专著《当代美国编史性元小说中的政治介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3),译有《天使埃斯梅拉达:九个故事》(译林出版社,2015),参编《美国文学大辞典》(商务印书馆,2015)。
《论普鲁斯特》是贝克特1930年夏天在巴黎时用英语撰写的关于20世纪法国最伟大的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的长篇评论,于次年出版。这部专著既是作者美学上和认识论上的宣言,又为它表面上的主题大声宣告:“我们无法了解别人也无法被别人了解。”《论普鲁斯特》表现了作为年轻学者的贝克特对普鲁斯特的欣赏和崇拜。他用复杂难懂和旁征博引的文字,对影响自己的前辈(特别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和西班牙剧作家卡尔德隆)表达了敬意,并预示了他后来专注的主题——记忆的法则受制于更为普遍的习惯的法则,并将其运用到对普鲁斯特作品的阐释之中。
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运动当中,荒诞派代表人物贝克特深受先行者普鲁斯特的影响,因此,《论普鲁斯特》不仅对理解卷帙浩繁、委婉曲折、细腻难懂的《追忆似水年华》具有指引作用,而且对我们解读贝克特自己的作品也具有参考价值。
1930年,年轻的贝克特论普鲁斯特,作家论作家,独抒己见。“我们无法了解别人也无法被别人了解。”这不仅是《论普鲁斯特》的主题,也是贝克特戏剧作品的主题。
评分贝克特24岁就有这样的理解力!
评分新译本远胜于旧。贝克特与普鲁斯特、乔伊斯都渊源颇深,这是形成其日后不朽文学成就的重要资源。这本薄薄的小册子持论甚精,指示路径,不拘泥于繁琐论证与说明。贝克特敏锐地感知到普鲁斯特小说的本质不是探索记忆,而根本上是面向时间,由此他开掘了作品最深层次的内涵:对于时间的抗拒与最后的否定。无论是不自主回忆还是心灵的间歇,还是艺术的拯救与失败,其实都是为了对抗卷走一切的时间的洪流。而当这一切被叙述者认定为虚无之后,内证之路由此打开:“普鲁斯特的求解方法就在于否定时间和死亡,否定死亡是因为否定时间。死亡死了是因为时间死了。”不知道可否视之为存在主义“向死而生”的先声。
评分有了本雅明、贝克特和德勒兹对普鲁斯特的论著,还有什么必要看中国的学术研究专著呢。记要点如下:人物-时间的牺牲品;回忆法则受到习惯法则支配;非自主回忆;时间——复活的条件,因为它可能导致死亡;习惯——对反对危险的得意而言是一种痛苦,对减轻残酷而言是一种幸运;记忆——一件临床实验室;以玛德莱娜为代表的膜拜之物;无数个“我”与阿尔贝蒂娜的悲剧;否定死亡等于否定时间;印象性取代逻辑性;直觉本能与反射;“透视论”;比喻的世界;植物类意象;时间中的音乐人格化。24岁的贝克特如此敏锐。
评分有了本雅明、贝克特和德勒兹对普鲁斯特的论著,还有什么必要看中国的学术研究专著呢。记要点如下:人物-时间的牺牲品;回忆法则受到习惯法则支配;非自主回忆;时间——复活的条件,因为它可能导致死亡;习惯——对反对危险的得意而言是一种痛苦,对减轻残酷而言是一种幸运;记忆——一件临床实验室;以玛德莱娜为代表的膜拜之物;无数个“我”与阿尔贝蒂娜的悲剧;否定死亡等于否定时间;印象性取代逻辑性;直觉本能与反射;“透视论”;比喻的世界;植物类意象;时间中的音乐人格化。24岁的贝克特如此敏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