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山的变容》是京都大学杰出学者川合康三教授历年所作中唐文学研究论文的结集,也是他多年研究唐代文学的心血结晶,所收二十二篇论文时间跨度近三十年,不仅能从广阔的历史文化和文学史背景中把握具体问题,还能抓住文学表现的核心,深入阐述作家作品的艺术心理和艺术特征。
本文经访谈者删改。原刊于《文艺研究》2015年第7期。 作者:卞东波 (南京大学文学院) 川合康三,1948年生,日本静冈县浜松市人。1967年考入京都大学文学部本科,1976年修完博士课程,在京都大学任助手。1979—1987年任教于东北大学文学部,1987—2012年任教于京都大学文学部...
评分本文经访谈者删改。原刊于《文艺研究》2015年第7期。 作者:卞东波 (南京大学文学院) 川合康三,1948年生,日本静冈县浜松市人。1967年考入京都大学文学部本科,1976年修完博士课程,在京都大学任助手。1979—1987年任教于东北大学文学部,1987—2012年任教于京都大学文学部...
评分本文经访谈者删改。原刊于《文艺研究》2015年第7期。 作者:卞东波 (南京大学文学院) 川合康三,1948年生,日本静冈县浜松市人。1967年考入京都大学文学部本科,1976年修完博士课程,在京都大学任助手。1979—1987年任教于东北大学文学部,1987—2012年任教于京都大学文学部...
评分本文经访谈者删改。原刊于《文艺研究》2015年第7期。 作者:卞东波 (南京大学文学院) 川合康三,1948年生,日本静冈县浜松市人。1967年考入京都大学文学部本科,1976年修完博士课程,在京都大学任助手。1979—1987年任教于东北大学文学部,1987—2012年任教于京都大学文学部...
评分本文经访谈者删改。原刊于《文艺研究》2015年第7期。 作者:卞东波 (南京大学文学院) 川合康三,1948年生,日本静冈县浜松市人。1967年考入京都大学文学部本科,1976年修完博士课程,在京都大学任助手。1979—1987年任教于东北大学文学部,1987—2012年任教于京都大学文学部...
太好了。还想再读一遍。
评分韩愈和白居易的部分写得好棒,分析得好到位,真正把文学当作“文学”来把握,即“语言”是一种自成套路的艺术体系,当然内在的系谱追寻也很重要。借文学分析,达到对那个时代人物精神世界的认知,也是从本书中可以见到的一种积累。
评分非常注意范式的把握,比如关于李商隐恋爱诗的“爱的形态”,他有这样一个结论:李商隐的恋爱诗通常摒弃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事物,而总在非日常性的氛围中歌唱,这就使他落在一个现实与非现实间邈远的空间里。与韩偓的艳诗相比,后者具有一种以观照的态度眺望男女之事的模式化的审美意识,以致诗中弥漫着慵倦而甜美的单调情绪,让人感到无聊。而李商隐“爱的形态”则不是被模式化的观念,其价值不如说是朦胧、模糊和不确定性。正因如此,对于被现实与非现实交错的混沌世界所迷惑的他来说,才能成为题材。这种恋爱诗最终不足为恋爱的赞歌,反倒被痛苦压抑的阴影所掩盖。再与李白、李贺的游仙诗相比,后者完全脱离现实,具有从天界俯视现实的视点,而义山的幻想诗则相反,视点离不开现实。对他来说,爱的观念即使是与现实对立的。
评分颇有些见地,值得一读。
评分非常注意范式的把握,比如关于李商隐恋爱诗的“爱的形态”,他有这样一个结论:李商隐的恋爱诗通常摒弃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事物,而总在非日常性的氛围中歌唱,这就使他落在一个现实与非现实间邈远的空间里。与韩偓的艳诗相比,后者具有一种以观照的态度眺望男女之事的模式化的审美意识,以致诗中弥漫着慵倦而甜美的单调情绪,让人感到无聊。而李商隐“爱的形态”则不是被模式化的观念,其价值不如说是朦胧、模糊和不确定性。正因如此,对于被现实与非现实交错的混沌世界所迷惑的他来说,才能成为题材。这种恋爱诗最终不足为恋爱的赞歌,反倒被痛苦压抑的阴影所掩盖。再与李白、李贺的游仙诗相比,后者完全脱离现实,具有从天界俯视现实的视点,而义山的幻想诗则相反,视点离不开现实。对他来说,爱的观念即使是与现实对立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