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斯坦纳 George Steiner (1929 - ),美国著名文艺批评大师与翻译理论家,当代杰出的人文主义知识分子,熟谙英、法、德等数国语言与文化,执教于牛津、哈佛等著名高校。主要研究语言、文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及“二战”大屠杀的影响。美国文理学院荣誉会员,曾 获法国政府荣誉团骑士级奖章、阿方索·雷耶斯国际奖等多项殊荣。代表作有《语言与沉默》《悲剧之死》《巴别塔之后》等。
译者 李小均,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著有《自由与反讽》、《信仰之海》,译有《薇拉》、《纳博科夫评传》、《苏格拉底与阿里斯托芬》、《梅尔维尔的政治哲学》、《在西方的目光下》、《在美国》、《古罗马的马车竞赛》、《碎心曲》、《尼采的使命》等。
◆当今文学世界最伟大的心灵,当代人文主义批评大师 乔治•斯坦纳经典代表作
◆最彻骨的现代启示录,最宏阔的人文主义襟怀
本书的主题——对政治暴行的深入反思——极具当代性
对文学的梳理兼具历史感与现实关怀
可谓能指引我们重识自身与时代的经典作品
◆著名学者李欧梵倾情作序推荐
本书是乔治•斯坦纳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西方人文批评的经典著作。其核心议题是语言、文学批评与人道主义(及反人道主义)。其辑录的文章写于不同时期,但都共有一个根本的主题——语言的生命。在斯坦纳看来,语言是文化的代表。而现代西方的几股非人道主义逆流(尤其是纳粹)导致了语言文化的滥用与污染,使西方文学的创作陷入“沉默”。因此,在经历了种种浩劫之后,语言及其相关的现实世界究竟该何去何从?批评家与知识分子在这一过程中又该担当何种责任?
【面对斯坦纳先生满载的睿智,我本应沉默的。不过相比于其它篇章,人文素养这一篇关于批评的论断对自己工作有太多启示意义,故而胡乱记录一些。斯坦纳原文都未加引号,见谅。】 乔治·斯坦纳说批评家过的是二手生活,他要依靠他人写作——斯坦纳本人就是这样的批评家。不过人...
评分一 在批评界有着一些大鲸似的批评家,如哈罗德·布鲁姆、埃德蒙·威尔逊、纳博科夫……他们睿智、敏捷、博学、热情,知识和才华的“吞吐量”惊人。他们在遥远的海面上喷洒钻石般令人欣羡的语言水花,又有能力潜入文学的深海,嬉戏在艺术大洋潜藏的激流中,或直抵神秘瑰丽的海底...
评分来源:新京报 时间:2013年12月21日 □书评人 凌越 《语言与沉默》一书中有一篇写于1966年的《后记》,是关于两本犹太人二战中所受苦难书籍的书评,这两本书是《痛苦的经卷:卡普兰华沙日记》和让-弗朗索瓦·斯坦纳撰写的《特雷布林卡集中营》,前者是研究犹太历史和风俗...
评分世间再无斯坦纳 ——《语言与沉默》品读记 王西平 在走进《语言与沉默》之前,有必要了解下这本书的作者乔治·斯坦纳。斯坦纳是当代最杰出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1929年出生于法国巴黎,以德语、法语、英语为母语。2007年,获得阿方索·雷耶斯国际奖。父亲是维也纳知识分子...
那么,请尽可能地与文学同道。一个人读了《伊利亚特》第十四卷(普里阿摩斯夜会阿基琉斯),读了阿廖沙·卡拉马佐夫跪向星空那一幕,读了《蒙田随笔》的第二十章,读了哈姆莱特对这章的引用,如果他的人生没有改变,他对自己生命的领悟没有改变,他没有用一点点彻底不同的方式打量他行走其中的屋子,打量那些敲门的人,那么,他虽然是用肉眼在阅读,但他的心眼确是盲视。读了《安娜·卡列尼娜》或者普鲁斯特的人,在心灵的深处,能不体验到新的虚弱或需求?好的阅读要冒巨大的风险。它会使我们的身份、自我变得脆弱。当我们捧读一部重要作品,无论是文学还是哲学,无论是虚构还是理论,都会有同样的灵魂震颤苏醒的感觉。这感觉或许就逐渐完全地占有我们,我们像中了魔一样,在敬畏中前行,在残缺的认识中前行。文学批评的任务,就是帮助我们作为健全读者
评分斯坦纳的批评像一幅点彩派画作,以语言为底色的光线辐射到其他批评家的领地,形成了许多细小但精确的斑点。从追问被理解的和可言说的之间的鸿沟,既包含了巴塔耶不可言说的内在经验及布朗肖的内心话语外溢成言辞终将面临的破碎、含糊,甚至扭曲,继而触角延伸至克尔凯郭尔的上帝、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对小说形式的探讨提出当诗人小说家的语言表现形式来到尽头,只有那些懂得求助于人类认知的其他语言规则:音乐、数学的人才能创新(称赞了布洛赫);对莎士比亚的评论又包含了狄尔泰体验与诗的观点;最后一部分讨论文学与政治关系明显比朗西埃更有力量……同样是对语言日益孱弱的深思,斯坦纳没有别的批评者悲观,他相信作家宽幅的感受力和话语的丰富才能改善现实,基于此,他提出戏剧可能是文学的前途,因为那是一种从内在声音(沉默)到声音的流通。
评分书评人都应该看看这本书,然后反省一下如何让自己的思考和劳动力不是那么廉价。
评分那么,请尽可能地与文学同道。一个人读了《伊利亚特》第十四卷(普里阿摩斯夜会阿基琉斯),读了阿廖沙·卡拉马佐夫跪向星空那一幕,读了《蒙田随笔》的第二十章,读了哈姆莱特对这章的引用,如果他的人生没有改变,他对自己生命的领悟没有改变,他没有用一点点彻底不同的方式打量他行走其中的屋子,打量那些敲门的人,那么,他虽然是用肉眼在阅读,但他的心眼确是盲视。读了《安娜·卡列尼娜》或者普鲁斯特的人,在心灵的深处,能不体验到新的虚弱或需求?好的阅读要冒巨大的风险。它会使我们的身份、自我变得脆弱。当我们捧读一部重要作品,无论是文学还是哲学,无论是虚构还是理论,都会有同样的灵魂震颤苏醒的感觉。这感觉或许就逐渐完全地占有我们,我们像中了魔一样,在敬畏中前行,在残缺的认识中前行。文学批评的任务,就是帮助我们作为健全读者
评分今天才看到这本书没有标,想想一点不奇怪,因为一直都在读,几次重读还觉得没有读完意犹未尽的感觉。大师级的批评著作应该就是这样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