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希•弗洛姆,世界闻名的德裔美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1900年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犹太人家庭,1922年获德国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是2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纳粹上台后,他于1934年赴美,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同时,在哥伦比亚大学等学术机构讲学,并先后执教于墨西哥国立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等高校。1980年,弗洛姆病逝于瑞士。
普通人,受限于决定论,陷身于反应性的因果关系,受特定的事情影响产生特定的反应。他是非理性的奴隶。 觉醒的人,领悟生命真谛的人,在面对特定事情的时候,能摆脱一般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创造奇迹,获得自由。 一个人是否拥有自由呢?那要看他是否觉醒。
评分《爱的艺术》让埃里希•弗洛姆名满天下。这本《爱的艺术》主要论述了人的爱能力,而这本《人性:善恶天性》可谓是它的姐妹篇,主要讨论的是人的破坏能力、人的自恋与乱伦固着。这些话题都涉及人性中所谓的“恶”的一面,一开始阅读也真的让人有点“心有戚戚焉”。作者...
评分 评分我们要如何来爱一个人呢? 安徒生给读者留下了《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衣》等一系列的美好童话,却一辈子茕茕孑立,把孤独留给了自己。他曾有过青梅竹马的初恋,那个漂亮的女孩叫作波儿,直到去世,70岁的安徒生依然保留着波儿写给她的信...
评分一个人的善恶天性会影响他自由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能力吗? 这也能成为一个问题吗?按大众约定俗成的、对于“善恶”和“自由”的定义来说,这二者之间怎么会有关系呢?一个人无论是善的还是恶的,他都有能力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但弗洛姆用了一整本书:《人心:善恶天性》来...
: B84-06/5034-6
评分爱生、独立和克制自恋形成一种同爱死、乱伦共生和恶性自恋所形成的“衰亡并发症”相对立的“生长综合体”。师承弗洛伊德和马克思,过于频繁的使用希特勒作为恶的例证。“复仇动机与一个群体和一个个人的力量成反比。那些活得很有出息的人没有或很少有这种需要,即使他受到危害、侮辱、伤害,有效生活过程本身就使他忘记过去的伤痛。有所作为的能力强于报复的愿望。”“嗜血渴望:血液似乎是精子的等价物,大地是母亲-女人的等价物。血流尽则死,精流尽则生。”“创造恰恰是恋死狂的对立物。(例:荣格)”“恶是人在逃避其人类责任的悲剧性尝试中丧失他自身。”
评分关于自由意志和决定论部分,从斯宾诺莎,马克思和弗洛伊德三种貌似决定论的思想架构里,给自由预留的领域。很棒的著作。但翻译真的太差太差……
评分理论不错,最后一章节关于自由的解说不错。
评分想了解人性中恶的一面在深层次的根源,这是本非常好的著作。书很薄,但读后收获很多。对这个版本挑刺的话,一是纸质不是很好,二是翻译有不流畅的地方。嗷嗷,挑刺过后,还是要说,经典拗得过时间,值得细细品读。知晓了人性深处的善恶倾向,很多政史哲的疑问便得到非常好的参照点,我们可以逃离局限,在更高、更开阔、更自在的维度上观赏这个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