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与形式

革命与形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建华生于上海。获复旦大学、哈佛大学文学博士,现任教于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发表著作有《十四至十七世纪中国江浙地区社会意识与文学》、《徘徊在现代和后现代之间——李欧梵教授访谈录》、《“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帝制末与世纪未》,及文学创作《去年夏天在纽约》、《陈建华诗选》等。

出版者: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陈建华
出品人:
页数:288
译者:
出版时间:2007-8
价格:32.00元
装帧:
isbn号码:9787309056785
丛书系列:现代中国文学史论丛书
图书标签:
  • 陈建华 
  • 茅盾 
  • 文学研究 
  • 文学 
  • 中国现代文学 
  • 中国文学 
  • 现当代文学 
  • 学术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如何“重写”像茅盾那样的“红色经典”作家?如何重写“革命”文学?这在当下思想与文学话语几乎被“全球都市性”主宰时,是有关拯救历史和记忆的重要课题。

本书的最大特点是“回到历史”,将作品细读与跨学科批评相结合,在1920年代末上海烂漫颓废的市风景线上展示小说中一系列“时代女性” 的画卷,揭示出茅盾重构“革命”之旅,交织着世界主义与国族想像、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妇女解放与性别政治之间冲突与交融的复杂脉络。

此书对于茅盾早期小说从《蚀》到《虹》的研究,着重分析女性形象塑造与进化史观、叙事结构的关系,描述新文学“长篇小说”的形成与展开过程。通过文本细读与复杂历史脉络——革命与都市、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妇女解放与性别政治、五四与鸳蝴——的浓描细写,给茅盾及其作品做出新的诠释。

所谓小说形式的“现代性展开”,即通过对小说叙事诸要素——人物、情节、结构与修辞——的历史化追溯和比较,指出茅盾对“时代女性”塑造的“陌生化”成就。正如他声称的,其小说的读者对象是“小资产阶级 ”和“城市青年”,而“时代女性”既以都市日常生活的“新女性”为“ 模特儿”,却召唤革命的“幽灵”,在形象塑造上深受左拉、莫泊桑、王尔德、陀斯妥耶夫斯基等欧洲“现代主义”的影响。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日益深刻的卷入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浪潮之中。或许出于对全球现代化的焦虑,“现代性”问题逐渐为学术界热议。风气所及,从“现代性”的角度考察中国文学在文学研究界蔚然成风。在文学研究领域中引入“现代性”概念,本来意味着研究范式的深刻转变,...

评分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日益深刻的卷入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浪潮之中。或许出于对全球现代化的焦虑,“现代性”问题逐渐为学术界热议。风气所及,从“现代性”的角度考察中国文学在文学研究界蔚然成风。在文学研究领域中引入“现代性”概念,本来意味着研究范式的深刻转变,...

评分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日益深刻的卷入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浪潮之中。或许出于对全球现代化的焦虑,“现代性”问题逐渐为学术界热议。风气所及,从“现代性”的角度考察中国文学在文学研究界蔚然成风。在文学研究领域中引入“现代性”概念,本来意味着研究范式的深刻转变,...

评分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日益深刻的卷入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浪潮之中。或许出于对全球现代化的焦虑,“现代性”问题逐渐为学术界热议。风气所及,从“现代性”的角度考察中国文学在文学研究界蔚然成风。在文学研究领域中引入“现代性”概念,本来意味着研究范式的深刻转变,...

评分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日益深刻的卷入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浪潮之中。或许出于对全球现代化的焦虑,“现代性”问题逐渐为学术界热议。风气所及,从“现代性”的角度考察中国文学在文学研究界蔚然成风。在文学研究领域中引入“现代性”概念,本来意味着研究范式的深刻转变,...

用户评价

评分

很有启发,只是觉得涂了太多“现代性”这一万金油

评分

不敢吐槽Prof.Chen……不过最近对“现代性”这个概念的有效性深感困惑……

评分

对茅盾的文学史意义分析最好的书。我有陈建华的签名本

评分

茅盾前期小说采撷都市文化资源,利用小资产阶级的生活和美学代码,营构时代女性的乌托邦革命空间。从长篇《蚀》三部曲到短篇《创造》,再到长篇《虹》,时代女性的现在哲学、历史进化意识乃至革命天启的方向感组成了茅盾作品的主要叙事要素,又呼应当时左翼阵营抛弃写实主义反映论,拥抱主观批判论的思潮,逐步完成了从左拉向托尔斯泰的转型,通过意识形态中介辩证地表现历史必然,女主人公同时荡涤其内在的母性和女性。频繁出现在小说中的乳房关键词投映着都市大众的欲望,不仅象征着传统酥胸话语的淘汰,还包含着文学话语的科学化转型、现代视觉认知方式的兴起:将人和社会作为客观观察和表现的对象;既满足了市民阶层的情色狂想,又突出了人体审美和教育功能,还是男性欲望中心和窥视焦点,却因其颠覆性力量反噬了视觉主体,意味着对理性透视的报复。

评分

陈老师“关键词”式的解读,不但用在了新文学,还将这一方法论用在了对晚清的革命话语的讨论上,有启发。本书的最后一章《“乳房”的都市与革命乌托邦想象》尤其精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