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意义

人生的意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作者

特里•伊格尔顿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约翰•爱德华•泰勒”英语教授,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近年出版的著作包括:《神圣的恐怖》(2005)、《英国小说导论》(2004)、《理论之后》(2003)、《温柔的暴力:悲剧的观念》(2002)、《文化的观念》(2000)、《后现代主义的幻象》(1996)、《文学理论导论》(1996年第2版、1983年第1版)等。

序言作者

邓晓芒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德国哲学研究中心主任。专攻德国哲学,亦研究美学、文化心理学、中西文化比较等。著有《思辨的张力——黑格尔辩证法新探》、《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句读》、《冥河的摆渡者——康德〈判断力批判〉导读》、《灵之舞——中西人格的表演性》、《人之镜——中西文学形象的人格结构》、《灵魂之旅——九十年代文学的生存意境》等,译有康德三大批判(杨祖陶校)等。

出版者:译林出版社
作者:[英国] 特里·伊格尔顿
出品人:
页数:106(中)+106(英)
译者:朱新伟
出版时间:2012-11
价格:25.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44731782
丛书系列:牛津通识读本
图书标签:
  • 哲学 
  • 人生 
  • 牛津通识读本 
  • 特里-伊格尔顿 
  • 思想 
  • 英国 
  • *译林·牛津通识读本* 
  • 伊格尔顿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我们都曾对人生的意义感到困惑。这个问题是否有答案?答案是否取决于我们?或者它不过是一个伪问题?在这部充满睿智和生气又能激发思考的作品中,特里•伊格尔顿展现了许多世纪以来的思想者,从莎士比亚、叔本华到马克思、萨特、贝克特,对人生意义问题的探索。作者知道,“本书的许多读者很可能会像怀疑圣诞老人的存在一样怀疑人生意义”,但同时又认为,在需要寻求共同意义的当今之世,我们有必要回答这个所有问题背后的问题。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我也思考过很多次“人活着是为了什么?”现在我能给出的答案就是活着,总不能死吧。似乎我做的每件事都有我的动机。那我活着的动机是什么呢? 我的出生不是我能决定的。“为什么要生?”这个问题只能去问父母,但大多数父母们还没来得及思考这个问题,孩子就已经生出来了。...  

评分

——读伊格尔顿《人生的意义》 加缪曾经说,仅有的一个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就是自杀。在狮子山读书几年,已听闻过数起自杀事件。大多是在情感中甚觉意义的丧失,而选择自杀,跳楼者居多。 人生的意义何在?这是个三天三夜也谈不完的话题,欲处理这一话题的人自然也面临诸多难...  

评分

我也思考过很多次“人活着是为了什么?”现在我能给出的答案就是活着,总不能死吧。似乎我做的每件事都有我的动机。那我活着的动机是什么呢? 我的出生不是我能决定的。“为什么要生?”这个问题只能去问父母,但大多数父母们还没来得及思考这个问题,孩子就已经生出来了。...  

评分

我只有15岁,或许我眼里的世界还太狭窄纯净,但我并不认为现在在我心里渐渐形成的,未来会出现的那个意义的雏形,会出现太大变动。 活着,等下去,等到有天我捶手摇头晃脑,恍然大悟【啊,就是这个,我是为了这个而来这世上的】这就是我认为的人生的意义。 寻找...  

评分

人生的意义,这样一个主题既适合疯子来写,也适合喜剧演员,我希望自己宁可是后者而非前者。 ——伊格尔顿 刚拿到这本不满100页的小书时,我不禁为伊格尔顿担忧:如此庞大的问题,要想在这样的篇幅里严肃地加以论述...  

用户评价

评分

文学,尤其是严肃文学之一大特色即“只提供无尽问题,不提供终极答案”,这既可视作开脱责任,亦可视为魅力所在,毕竟在惯常思维模式下,我们太过习惯有因便有果,有问便有答,殊不知这只是种理想状态,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尽数实现,在理论王国中更是正常状况。文学作品如此,文学理论亦如此(多数情况下,理论只提供视角,亦或是开门的钥匙,并不提供确切结论以及实实在在的门彼端的尽头),深谙这两者之道的文学理论家更是洞见此中奥义。就此而言,伊格尔顿的这本书更确切的名字应该是《人生的意义?》 —— 他在本书中花大气力探讨的并非人生意义何在,而是这一问题为什么提出,甚至是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问题存在,这些问题往往是我们易忽视的,读者至此反而被著者“将了一军”,彰显作者的睿智与狡猾,也展现了意义的开放性。

评分

文学,尤其是严肃文学之一大特色即“只提供无尽问题,不提供终极答案”,这既可视作开脱责任,亦可视为魅力所在,毕竟在惯常思维模式下,我们太过习惯有因便有果,有问便有答,殊不知这只是种理想状态,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尽数实现,在理论王国中更是正常状况。文学作品如此,文学理论亦如此(多数情况下,理论只提供视角,亦或是开门的钥匙,并不提供确切结论以及实实在在的门彼端的尽头),深谙这两者之道的文学理论家更是洞见此中奥义。就此而言,伊格尔顿的这本书更确切的名字应该是《人生的意义?》 —— 他在本书中花大气力探讨的并非人生意义何在,而是这一问题为什么提出,甚至是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问题存在,这些问题往往是我们易忽视的,读者至此反而被著者“将了一军”,彰显作者的睿智与狡猾,也展现了意义的开放性。

评分

向大众说明提出人生意义问题的人要么是疯子要么是喜剧演员(他诙谐地希望把自己归类为前者而非后者)。接着,作者没有提供现成的回答,反而质疑这个问题假定的清晰性。"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是真正的问题还是有误导人的嫌疑呢?因此,这场讨论被引进必然探讨问题涉及的概念的语言意义的轨道中。与此同时,伊格尔顿持续关注"人生"和"意义"这两个概念莫测高深的历史背景以及它们的联合意义。当他把意义和人生问题的讨论限制在人的视角之内,人们大可不必厌恶地皱眉头。毕竟,意义的三个主要方面"宗教、文化和性"都是关于人的东西。伊格尔顿在书的大部分篇幅中关心的内容与其说是"人生"倒不如说是"意义"。在他看来,意义是最基本的概念,因为人生就是通过其意义而被人们所认识的,至少从理论上如此。

评分

(一篇随笔)认定人生无意义的人以为看透了,便陷入虚无的困境,困在死亡的阴影里不知道为何而活,消极处世。但正因为人生没有既定的意义,所以才为人提供了自主创造意义的可能。我一直记得海德格尔的“世界本就空虚无物,你不赋予它意义,为何向它索取”。死亡哲学转向实践,努力倾注的过程便是意义。

评分

文字优美,但并不值得去期望能够在他那里获得更多。他质疑悲观主义者主要是钻了一个小空子,用弱不可知论去质问他们为何这么确定。作为西马,部分文本直接把后现代看成了自由主义,然后把整个人类当成了一个主体,质疑人类自身能动性,毫无对权力-意识形态建构的批判,简直费拉不堪。最后一章则有点像当代亚里士多德主义者去复兴德性伦理学的意思。技术细节方面充斥着各种不忍细想的强词夺理。他酷爱引用维特根斯坦的名言警句,就像小学生作文总要加上两句名人名言一样,但始终不曾提及那一句“对无法言说之物,应保持沉默”(或许这句就是他不喜欢早期TLP的一个原因?(<_<)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