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瑾,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巴黎第十大学哲学硕士、北京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巴黎第十大学哲学博士资格候选人。2009-2010年度法国人文之家“赫尔墨斯(Hermes)”项目访问学者暨巴黎第十大学哲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领域为西方哲学、宗教及文艺理论;尤其关注犹太一基督教思想与当代法国哲学、文艺理论的对话,关注道德与文学、政治与审美的互动关系。
本书基于对当代思想气候、尤其是欧洲文学理论的这样一种观察:上个世纪在理论上是一个诗学,或者说是文学对于哲学的胜利的时代,然而这种胜利似乎只是加速了我们的失望和虚无感,因为文学自身越来越走向某种专业化,走向自我意识的自觉。阅读文学不再与“应当如何生活”的问题相关,而更多地与专业理论相关。本书指出,这种文学现象仍是浪漫主义尤其是德国浪漫主义的延伸。当代文学在根本上并没有摆脱德国浪漫主义精神的问题框架,即对于自身性和主体性的追问。本书的问题是:随着上帝之死(哲学的上帝之死)而开始的对于文学和艺术自身的神圣性和绝对性的追求究竟意味着什么?本书质疑:在当代思想气候对“文学”、“艺术”、“书写”和“诗歌”所进行的朝圣里面,是否已深入反思过其中可能包含的对他者遗忘和压抑?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第6、7、8章与主题脱节,没有很好地扣紧标题和副标题中的任何一个主题。很显然,书的问题、副标题的“歌中之歌”和他人的面容都在作者想要论述的范围之内,但这三个问题实在缺乏清楚可辨的连接。尽管作者具有优秀饱满的文笔和丰富的细节论述,但在主题和概念论述方面却依然不够清晰明白。
评分框架清晰、有层次感、叙述简洁、内容翔实、文字优美。。。真想给刘博士表个白啊~~~
评分与其说是列维纳斯研究,不如说是用列维纳斯来与“书”问题进行对话。内容还不错。写法上不足之处,虽然问题始终具连续性,但列维纳斯思想被碎片化地置入其中显得缺乏思想结构性。第四、五章写得太漂亮了。在认识自己的同时,主体也被纳入到无尽的与他者的面容相遇和对话之中,这一面对面的过程解放了作为人质的自我,让“我”走向多元主体的无端之中。从缺席走向在场,“我”在时间的时间化中展现意义和关联。在这里,在无意识的黑夜应答呼唤,期待着负担责任,解读启示和人之书。我并不孤独。
评分国内真的是对列维纳斯的研究太少了,而在我的神学框架内列维纳斯又占据着比较重要的位置,不过作者的文笔还是挺好的,引用的太多了。
评分读后不知道为什么总是想起“银河”来,闪光的碎片在你触手可及的时候就霎时隐身入了周围的黑暗————有时候似乎是大片荒漠般没有意义的修辞语言,然后总会突然遇到那么几股让你醍醐灌顶的甘泉。但是当你为这突出迷宫的快意而喜悦的时候,大段阴霾就接踵而至————从第三章开始读也可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