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心理学 记忆 认知神经科学 科普 思维 传记 认知 追寻记忆的痕迹
发表于2025-02-03
追寻记忆的痕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书中作者追溯了维也纳的儿时经历引起他对记忆的强烈兴趣,这一兴趣首先体现在对历史和精神分析的爱好,然后转到脑生物学领域,跨越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细胞生物学等多个学科,最终从细胞和分子层面上破译了人类记忆密码,从而获得200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为了满足人们对追寻记忆痕迹的好奇和渴求,坎德尔教授娓娓道来,把个人成长融入科学发展历程,讲述他传奇的人生探索之旅,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大师的治学之道和大家风范。
这是一位科学巨匠走过的半个多世纪的心路历程。他对前辈和同行的尊重与谦和,对年轻一代的提携和鼓励,对故土维也纳的眷念,以及身为犹太人所特有的民族自豪感,这一切都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一种发自内心的敬意和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埃里克·坎德尔(Eric R.Kandel)1929年出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1956年毕业于美国纽约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83年至今任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物理学系教授、霍华休斯医学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2000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在这本书里头一次搞懂了静息电位
评分与其说Kandel是一位神经科学家,我更愿意称他为一个付诸实践的哲学家,他的求索的出发点便决定了一切:他的科研成就以及在其事业中表现出的人文关怀。这本篇幅不算多的自传记录的不仅仅是Kandel的生平,他的科学探索经历,同时还是一部神经科学发展简史,甚至可以说它是人类对于自身的认知发展历史的一个缩影,从柏拉图到笛卡尔与大卫休谟,从康德到弗洛伊德,再到今天基于分子水平的认知神经科学,实证科学的发现解答了那么多困扰了我们上千年的形而上学问题。这本书最重要的特点是,在介绍一项实验室里的重大发现并解释其原理之后,Kandel都会从哲学的角度阐释这个发现的重大历史意义。如果能够早十年读到这本书,我想我会坚定不移地投身于这个领域。
评分这书看的很痛苦,前140页基本上认真阅读,但感觉完全是浪费时间精力,书中反复充斥大量的作者经历和独白,我对诺贝尔和科学史毫无兴趣,翻来覆去的词汇诸如"伟大的""天才的"更是让我感觉乏味,那些跟我毫无关系啊,我只想知道记忆的相关知识。后面的内容选择性阅读,这比按部就班阅读还要累。看完之后其实对我收效不是很大,我只关心如何更好的记忆,而不关心理论上生物上是怎么一回事,那方面对我来说没什么用。因为我并没完整读完本书,所以也没资格打分。有一点,这书翻译水准不高,前言里也提及了,是一帮人分章翻译的,而且都是些科学家,个人感觉可读性不太高。
评分这实在是给了我无比的读书享受,无论我能从中得到什么,但这个读书的过程很好。 看完后,我会写一篇书评说说我得感受。 我食言了,这本书看了大半本。然后就收起来了。 除了一些专业方面的知识外,作者本人的人生经历以及他自我学习的过程让人佩服!
评分科普书的标杆。读得很累,但收获很大。
五年了。 在我提笔撰写这篇序言时,脑海里正经历着一次心理时间旅行,围绕本书翻译工作的种种记忆及情绪涌上心头。这些往事对我个人来说很有意义,却没必要与读者分享。作为一名把这本书通读过许多遍的“资深”读者,我试图站在读者的角度,分享这部笔酣墨饱之作的吸睛之处,并...
评分五年了。 在我提笔撰写这篇序言时,脑海里正经历着一次心理时间旅行,围绕本书翻译工作的种种记忆及情绪涌上心头。这些往事对我个人来说很有意义,却没必要与读者分享。作为一名把这本书通读过许多遍的“资深”读者,我试图站在读者的角度,分享这部笔酣墨饱之作的吸睛之处,并...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跟出了名难读的《追忆似水年华》太像了,以至于我鼓不起勇气读它。翻看它的介绍,发现体量巨大,正文455页,前言注释什么的100多页,这也是障碍之一。而且,书的副标题“新心智科学的开创历程”,也有拒人千里之功——它很像机场书店的书名。诺贝尔奖得主的名头为...
评分这本美籍犹太裔神经科学家、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埃里克·坎德尔写的《追寻记忆的痕迹》,身为一个996,我花了20天左右,每天下班之后利用业余的时间坚持阅读完毕。每天仅读1~2章,不敢读太多,这是因为这本书有太多太多对我来说未知的词汇,以及大量的理论需要消化。读的...
追寻记忆的痕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