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烺光(Francis L.K.Hsu)简介
心理人类学开创者之一,美国人类学会会长(一九七八~一九七八)。 一九○九年出生於东北,一九三三年自上海沪江大学社会系毕业,一九四一年获英国伦敦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曾任职於北京协和医院、任教於国立云南大学(一九四一~一九四四)、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一九四四~一九四五)、康乃尔大学(一九四五~一九四七)、西北大学(一九四七~一九七九)。退休後转任旧金山大学多元文化教育中心,并参与旧金山州立大学及夏威夷大学研究工作。1999年12月15日在旧金山逝世,享年90 岁。 许氏一生游历甚广,著述丰富,目前台湾出版《许烺光著作集》(10卷)。
本书的目的是对美国和中国两个社会的人的共同性做深入考察。作者首先考察了艺术(特别是绘画,文学和男女之间的行为模式),接着将这些个人性格特质与社会文化环境联系起来,讨论美国人和中国人在特定境况中的行为方式如何与两种民族文化模式相融合。最后探讨了两个社会。
这本书字句不算难译,不过译者有十位之多,似未经好的统校、审读。鉴于出版时间较早(1989年),当时有些专用名词国人可能还不熟悉或缺乏好的译名,译得奇怪(如把Yippie译作“易比派”,索尔仁尼琴译作“苏尔森尼希恩”,傅满洲译成“胡满族”),但有些译误似乎说不过去: ...
评分这本书字句不算难译,不过译者有十位之多,似未经好的统校、审读。鉴于出版时间较早(1989年),当时有些专用名词国人可能还不熟悉或缺乏好的译名,译得奇怪(如把Yippie译作“易比派”,索尔仁尼琴译作“苏尔森尼希恩”,傅满洲译成“胡满族”),但有些译误似乎说不过去: ...
评分论宗教这一章非常精彩,堪与杨庆堃的《中国社会中的宗教》相比,值得一读再读。
评分#1909/10/28-2017/10/28 纪念许烺光先生108周年诞辰# 许先生虽是生在中国长在中国,不过做了大半生的“边缘人”,这样的身份去做比较文化是看上去最合适的。可惜这个早年版本的翻译实在不佳,不知道2017版新出的质量怎么样。
评分20181101-20181106-20181116这一本要比《宗族、种姓、俱乐部》要轻松浅显得多,对社会现象和选择原因的表述流于表面,几乎没有深入中美两国社会制度设计之根本逻辑的不同,这本应是一个非常好的课题和研究方向。而且如果作者往这个方向稍微做些工作(政治历史和经济),本书最后阶段的大量推论就会不再成立。也正是这部分工作的缺失使其在两个集团竞争中优劣倾向上做出错误的暗示(如果有暗示的话),不知道《反省》一书里是否能有修正。翻译渣,给四分是因为并非一无所获,而且我对许氏是有感情的。本书新版的推介说尼克松来华前看了此书的,不知有无被带沟里去?
评分人际关系的分析很有启发性,但主要考察49年之前的中国,目前看来有点过时,有些地方夸大了心理的作用。 另,翻译似乎有点小问题。
评分人际关系的分析很有启发性,但主要考察49年之前的中国,目前看来有点过时,有些地方夸大了心理的作用。 另,翻译似乎有点小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