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馬斯·曼(Thomas Mann,1875-1955),德國作傢,1929年諾貝爾文學奬得主。1894年發錶處女作《墮落》。1901年長篇小說《布登勃洛剋一傢》問世,奠定他在文壇的地位。以後發錶《特裏斯坦》(1903)、《托尼奧·剋勒格爾》(1903)和《威尼斯之死》(1912)等。1924年因錶長篇小說《魔山》聞名全球。1930年發錶中篇《馬奧與魔術師》。1939年發長篇《約瑟夫和他的兄弟們》的前三部以及《綠蒂魏瑪》等。1947年長篇小說《浮士德博士》問世。1955年8月12日,在80壽辰後,結束瞭他“史詩性的,而非戲劇性的生命”。
1929年,由於他在文學藝術領域的傑齣貢獻“主要是由於偉大小說《布登勃洛剋一傢》,它作為現代文學經典作品的地位一年比一年鞏固”,獲得諾貝爾文學奬。
在瑞士風景如畫的阿爾卑斯山,有一所名聞遐爾的國際療養院,年輕的主人公去探望生病的錶兄,不料卻身不由己,一住七年。須知,那是一座魔山!在魔山中,他不僅遇見瞭許多不尋常的人和事,嘗到瞭愛情與生離死彆的酸甜苦辣,還跟遊蕩在山中的叔本華、尼采等的精神幽靈對過話……七年後,當他終於衝齣魔山時,已判若兩人。“魔山”實際上是本世紀初動蕩不安的歐洲的縮影。
長篇小說《魔山》是1929年諾貝爾文學奬得主托馬斯·曼(1875-1955)的主要代錶作,堪稱這位大文豪創作生涯乃至德語現代文學史上的一塊裏程碑,是最早將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手法相結閤的現代經典。
我今天试看了杨武能版魔山,仅看第一章,翻译便让我无法忍受了。 我从来不追求什么翻译版本,也不懂翻译技巧,不过我今天还是忍不住想要吐槽一下了。 比如这段“三个星期对于我们这上边的人来说几乎微不足道, 可是在原本只想来此看看并且总共不过呆三个礼拜的你眼里,这段时...
評分清晰的想法转瞬即逝。为了别像汉斯那样一觉醒来全都忘了,我还是先花点时间记录这些想法,而不再等到读完全书。 托马斯·曼建议其学生读完一遍后立刻读第二遍。亲身实践后深以为是——以下所记均为再次阅读所得。另外可能也有翻译因素:第一遍读的是四川文艺的杨武能文集,第...
評分“人们不仅仅以个人的身份生活,而是不知不觉地与他的时代和同时代的人同呼吸,共命运。人们可能认为他生活中那些一般性的、非个人的基础已牢固地奠定,同时把它们看作是天经地义的,对它们一点儿不抱攻击、批判的态度,像善良的汉斯.卡斯托尔普那样。但有一点也是很可能的,...
評分“人们不仅仅以个人的身份生活,而是不知不觉地与他的时代和同时代的人同呼吸,共命运。人们可能认为他生活中那些一般性的、非个人的基础已牢固地奠定,同时把它们看作是天经地义的,对它们一点儿不抱攻击、批判的态度,像善良的汉斯.卡斯托尔普那样。但有一点也是很可能的,...
評分本文乃是昨夜酒醉之后的某种情绪的反思,判断是非者请勿拍砖。 肤浅的说,人的一生有两个时刻散发着生命的光辉,第一处在他着手攀登自我搭建的魔山时,第二处就在他毅然决然地离开魔山时。 在经历了人生无数次起起伏伏,激情逐渐由外露转向内涌,心灵似乎由于疲惫和空...
黑暗睏頓中發現尊嚴和人格,其實這樣的人文主義小說其實到現在也不會過時: "人不應該從品行上去尋找道德,也就是說,不應該在理智,教養和舉止,良好的習俗和所謂的品行端正方麵去尋找道德。恰恰相反。我是說,應該在罪孽中尋找,甘冒導緻一切 壞和墮落的危險、甘冒一切會毀滅和吞沒我們的危險中去尋找。我們覺得,承認失去自我,甚至 讓自己毀滅,比起隻是保全自己的道德要好得多。那些偉大的道德先生 們,他們完全不是人們所說的那種一本正經的人,而是乾壞事和犯罪的 冒險傢,偉大的壞蛋" (539)/這種尊嚴感,使他渴望享受比他在陽颱上所能得到的更深,更大,更少世俗氣的估計(743)
评分彆瞭——多保重!
评分看它得有毅力啊
评分平生最愛,之一
评分經過曆時三個半月的閱讀,今天終於閤上《魔山》最後一頁。這本書是以死亡為主綫來寫的,通過數種人物死亡的方式作為襯托,錶現齣“魔山”中的人們慵懶、舒適、無為、醉生夢死的生存狀態。“睡鼠”卡斯托普在這種生存狀態中度過瞭沒有通常時間觀念的七年,最後被一場戰爭喚醒,走嚮戰場,走嚮死亡。覺醒要靠一場戰爭來喚醒,不知道是對虛無的否定還是對虛無的肯定?托馬斯·曼是一個樂觀主義者還是一個悲觀主義者?這是個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