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因茨·史腊斐(HeinzSchlaffer),1939年生,斯图加特大学德文系荣休教授,当代德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发表专著《神灵之语——诗歌的目的和方法》(2012),《解缚了的文字:尼采的风格及影响》(2007),《文学与知识:美学的形成和语文学认识的产生》(2002),《19世纪的譬喻:<浮士德>第二部》(1989),《审美历史主义研究》(1975)等。因其富有个性和文采的学术写作和文学评论,荣获柏林国家艺术院颁发的亨利希·曼文学奖(2008)以及德意志语言文学院颁发的文学评论最高奖默尔克奖(2012)。
德意志文学的德意志性是什么?为何将1800年前后的德国文学古典浪漫时期称为德意志文学的黄金时代?德国著名文学评论家海因茨?史腊斐如一位高明的导游引领读者深入到德意志文学一千二百年的崇山峻岭中。这部史书气象峥嵘、观点犀利独到、文字劲健潇洒,读来酣畅淋漓,是一部简短却不简单的文学史论。2001年在德国出版后,引发了学界热议,至今已八次再版,译成六国语言。2012年荣获德意志语言文学院颁发的文学评论最高奖默尔克奖。
写给中国读者的序言 早在1959年,几位中国日耳曼学者便在冯至先生的带领下,集体编写了一部《德国文学简史》。我无意用这本小书与中国同行一较高下,也不打算对起源于10世纪,发展到今天的德国文学以时间为序,给出一个简明扼要的概述。抱有这种阅读期待的读者,必定会失望,...
评分 评分好的作品,看几页就能知道是好的。我读这本书时,常常似懂非懂之时,就已被作者的妙语连珠所折服——这当然有可能是因为我同作者一样,都是“启蒙的原教旨主义者”。然而回过头来看,本书的一些观点依然使我收获颇大,应当说,作者的持论是犀利而稳健的。 作者很强调“经典的树...
评分文化记忆中的德意志文学史(代译序) 2002年,德国学界著名的汉瑟出版社出版了一本薄薄的小书《德意志文学简史》,短短十余年时间,这本书已八次再版,被译成法语、日语等六种语言。一本文学史畅销到如此程度,即便是在热爱阅读的德国,也属罕见,而更耐人寻味的是,这本仅有1...
犀利
评分豆瓣评分竟然这么高。但翻译的确太出色鸟,加一星。在我看本书并没有什么新见。1.中世纪末期,德语词汇贫乏(只有约一千字,其中八百字还是借自希腊文和拉丁文),神秘主义癫狂的造字能力丰富了德语词汇;2.新教地区较高的文化水平加速了德语普及,狂飙突进运动绝大多数作家都是牧师的儿子;3.神秘主义“与上帝独自的、内在的沟通”使个人之不可言传的情感渐渐成了文学的逻辑,即超验的不合逻辑的感情逻辑。18世纪后半叶又恰逢理性的反动——浪漫主义的兴起,情感的意义被发现,远古的众神复活,民众被神化。二十世纪那部分写的没什么意思,不说了。
评分去芜存菁的德意志文学史,作者写得畅快淋漓,读者自然也读得畅快淋漓。
评分故乡之感。“宗教殉难者、宗教异端和魔鬼附体者是艺术家这一水角色的宗教原型,艺术家形象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艺术家小说读者的范围,而发展成德意志人理想的自我认同/德国诗人的虔诚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他们喜欢用基督神话的语言讲述终末的真理…这本该是神学家的所为;另一方面,他们尽可能顺从朝廷、教会和家庭提出的要求…如果到了无可忍耐的地步,他们或是逃向疯狂,或是流亡海外/德国作家及其笔下人物身上刺眼的青涩,易受宏大观念的诱惑,对于年轻诗人、尤其是早夭诗人的膜拜,与他们期望永远停留在学生状态的心态有关/基督徒的祷告是人与彼岸亲密交流的渠道,事宜的祷告则将人与神的交流扩展为人与世界的虔诚交流,这是一个为神所弃却由诗人重新赋予灵魂的世界……在这种庄严语境中,本是世俗的诗句也彻底成了‘神圣诗行’”
评分去芜存菁的德意志文学史,作者写得畅快淋漓,读者自然也读得畅快淋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