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20世纪著名的德国哲学家.在弗莱堡大学任教期间,他参加胡塞尔主持的研究班。1922-1926年,在马堡大学任副教授,讲授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笛卡儿、康德等人的著作;1927年,为晋升教授职称,发表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存在与时间》。
他的主要著作有:《什么是形而上学》(1929年)、《现象学基本问题》(1927年讲稿)、《真理的本质》(1943年)、《林中路》(1953年)、《演讲与论文集》(1954年)、《走向语言之途》(1959年)、《技术与转向》(1962年),等等。
海德格尔的这个集子收有十一篇文章,除一篇作于1936-1946年间,其余均为20世纪50年代初期(1950-1954年)的作品。全部文章并没有简单地按创作的时间次序排列起来,而是被编为三组。第一、二组各为四篇,第三组为三篇。既分三组,自然就有个“主题”的问题了。第一组的主题可以概括为对“存在历史”的“另一个转向”意义上的技术之本质、形而上学之终结问题的思考;第二组的主题可以概括为对存在的“聚焦”运作以及与之相应的本源性“思想”的思索;第三组的主题是早期希腊思想,是海德格尔对存在历史的“第一个开端”(前苏格拉底思想)的探讨。由此可以看出,本书虽说被标以一个平淡无奇的名称“演讲与论文集”,但作者在篇目安排上决不是任意的,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非常糟糕。错误百出,不讲人话。读完第一章《技术的追问》就没法再往下读了,跑去找了本英译本。 随意举例,P19,Can anything be more strange? Surely not. 翻译成了“我们能进一步夸张怪癖吗?当然不能”。 P20,英译本中的“ Modern physics is not experimental physics b...
评分简单地说,只要对照哥林多前书第三章去理解,这个问题其实就会变得格外明朗。 大致上可以说有两种建筑/栖居的观念,一种是基督教的,一种是异教的。整个建筑史和建筑学,或者具体地说,自文艺复兴至现代被逐步构建起来的建筑学,都旨在复兴异教传统;海德格则是少数强调的基督...
评分查拉图斯特拉是教授永恒轮回与超人学说的教师,这二者有何关系?顺着海德格尔“谁是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的思路,他从为什么查拉图斯特拉要求人脱去仇恨入手,接着把强调仇恨是来自对时间的厌恶,因为时间把事物变成”它是”,这样意志(不只是人的意志,可理解为更宽泛的强...
评分一部能够比较好地展现海德格尔后期有关世界的表象化、技术的命运、形而上学的顶峰与终结、诗意与居住等方面思想的文集。在海德格尔看来,现代性的危机并不来自对各种技术物的使用,而在于这些使用所预设的“集置”(Ge-stell)的技术逻辑,即要求订造(herstellen)、摆置(stellen)事物,使之成为为了具有自由意志的主体而准备好的表象(Vorstellen)。而这种技术倾向又来自于形而上学的精神,即将存在理解为存在者,希望通过外观来把握和掌控事物。海德格尔提倡的是,通过对四重整体(Geviert)的理解达到一种泰然处之(Gelassenheit)的状态,既不沉沦于形而上学,也不形而上学地试图逃避形而上学、遁入对原始事物的追念,而是在理解、看护中等待事物的自行绽出(ekstasieren)。
评分第二部讲“天地人神”,很有劲
评分读过《技术与艺术》和《物》两篇,海德格尔真不是人懂的……
评分对古希腊箴言,现代技术和形而上历史的分析是很深刻的,但是海氏本人是不是也像他本人判断尼采那样体会到了无家可归呢?海德格尔本人会不会赞同佛学中万法唯心的观点呢?海德格尔诚然说出了“领会存在”,但是是何种人心在领会“存在”呢?也许没有心性之学,海德格尔对存在史的描述仍旧是无根的。
评分孙周兴的译文,是国内最好的译文之一,如果不读德文原文,就可以选择孙教授的译文——有些译名甚至超过英译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